河北保定一家箱包制造公司的业务经理任梅告诉记者,该公司一款定价为29元的箱包已经直逼成本。然而,周边小作坊生产的伪劣仿品,卖19元甚至9元还包邮。“其实厂家也很头疼,商品质量差、利润低、退货率多,差评率高,长期形成了恶性循环。”她说。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场信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孟跃辉指出,劣质产业损坏了优质产业发展环境,高端消费持续外流,这也是近年来海淘一族兴起的原因。长此以往,必将损害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10月份公布了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情况,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大多数为内在质量不合格。显然,仅靠产品抽检不足以概括全貌。除了产品抽检,能否对电商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有效监管?
陈建平介绍,此前北京市工商部门曾与某互联网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将北京市4100多家涉嫌无照的商业网站一一对应到搜索结果,用户在搜索时就能看到工商部门做出的消费提示,这样有的网站连一单生意都没有了。
“这说明目前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实现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真正让消费者参与共治,要让政府相关部门将信息有效传导给消费者,合理加强监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