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你对朋友圈广告越来越习以为常,微信设置的广告价格门槛也在不断放低。
1.微信为什么会一再降低价格门槛?
微信其实握有很强的话语权。但朋友圈广告引发的关注和热度随着它的常态化一定是会降低的,品牌所能获得的媒体关注和用户二次分享传播的附加效应也会跟着减弱——微信和广告商都会意识到这一点。
在过了新鲜劲之后,它需要吸引更广泛的客户形成一个持续的生意,而不仅仅是只盯着几个大客户。而微信这个大众化的应用最终成就的朋友圈也是一个大众化的移动场景,本身具备吸引各种广告主的潜质。
而且虽然单个无法与大品牌相比,但中小型广告主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绝对诱人,相比那些谨慎的大品牌,它们在广告营销上也更加的灵活。
另外,降低门槛,可并不意味着广告主花费会更少啊。微信的低姿态是一种示好的策略。
2.之后会看到更多的朋友圈广告吗?
先别急着说“废话”。我们都知道事实的情况就是你已经看到了更多的朋友圈广告,从奢侈品、化妆品、汽车、电商、母婴、快消到快餐、游戏等。
朋友圈广告门槛降至 5 万,意味着更多中小型的广告主都可以参与其中,这对它们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在凯络数字策划总经理张芝瑜看来,对于区域性品牌,或者侧重区域性市场和渠道的品牌来说,也不失为利多,而且在用户群掌握上更为弹性灵活。
不过对于广告主来说,思考问题的核心从来都没有改变:到底在什么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接触到客户的目标消费者。朋友圈广告作为众多传播渠道中的一种,如果它在整合战略中对实现传播目标有效,那价格降低是利好。
“但聪明品牌主不会单纯因为价格门槛降低就加大投放力度。”魏玮说, 广告效果目标的设定,人群、地域标签的设定,以及以怎样创新的形式与消费者互动,以便达到预期效果才是广告主真正要考虑的。张芝瑜也称,对于一些大客户,可能会担心整体朋友圈广告形象和用户群是否疲乏的问题。
所以,你的确会看到来自更多行业,更多品牌投放朋友圈广告,但同一品牌的投放频次则可能是微信和广告商都会认真考虑的问题。
3.朋友圈广告效果到底如何?
这同样是广告商最为关心的问题。在 2015 年初首批朋友圈广告上线之后,我们看到不管是微信,还是宝马、可口可乐、Vivo 手机都在高调展示点赞、用户分享、以及所带来的官微用户数的增加等各种亮眼数据。
腾讯称,每期广告推广结束后,他们会给广告主出分析报告。但问题是目前朋友圈广告还无法被第三方监测,存在一个公信力方面的质疑。
在微信朋友圈给出的广告效果案例中,奥妙和《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转化率分别是 15 %和 13 %。根据《娱乐资本论》的报道,周迅和高圣远的英菲尼迪朋友圈广告,有 12 % 的用户点击了“查看详情”。
这个数据远远高于 Facebook 的平均广告点阅率。根据 Spruce Media 的数据,他们客户在 Facebook 上的点阅率是1.8 % (PC 端)和 3 %(移动端)。
如果腾讯给出的数据属实,那么这更多的也和早期投放所引起的高关注度有关。“第一个投朋友圈的奢侈品”、“第一个投朋友圈的电影”等,会让用户往往忽略掉创意和内容的那部分。当这些自带话题点的属性都慢慢消失的时候,广告主可能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让用户打开一个朋友圈广告。
4.如何平衡广告和用户体验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不只是对于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这些在信息流广告模式上已经运作比较成熟的社交平台,现在每次推出新的广告产品也都会同样引发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好奇心日报》此次没有和微信直接沟通,受访的两家广告媒介代理公司在这点上似乎对腾讯都还比较放心,认为腾讯不会轻易增加微信朋友圈的频率。“因为从广告主角度来说,增加频率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选择。”张芝瑜称。
目前朋友圈广告的频次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对单个用户每 48 小时内之推送一个广告;不少于 4 条新 Feeds 时广告放在第 5 条;曝光如果无互动(点赞、回复以及点击),6 小时后广告消失,有互动则广告不消失。
5.更重要的,如何保持用户对于广告的热情?
降价本身可能会让更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广告主受益,但重点是如何让消费者保持对朋友圈广告的热情和兴趣。
目前来说,微信对于朋友圈广告素材和形式还有诸多限制,不过已经从最初的“文字+图片”,点击链接进入一个 Html 5 页面,增加了“文字+短视频”格式,点击动画,会进入到一个 1 分多的完整广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