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开文章阅读数后,普遍不好看的数字再次说明了公众号的订阅用户不如之前活跃,也折射出公众号内容阅读率偏低的事实。这个事实本来就存在的,只是之前只有接近600万人知道并且默不作声,如今高达几亿人都知道了,从小范围心知肚明的圈内事变成大街小巷知晓的公共事件,瞬间在媒体圈、广告圈、企划圈、互联网圈引起大量争议。
企业公众号的文章能达到10%就不错了,这是指在内容推送七天后,统计数字不再更新后的数字。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像扒了别人底裤一样兴奋,写文章抨击微信公众号阅读率特别是嘲笑自媒体的时候就随便引用了,以为这个10%阅读率就是内容推送出去之后一天之内必须达到的标准。
即便如此,微信的效果依然是最佳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
下面用一些过去投放过的渠道来做个对比。
杂志,在一份号称十万发行量的杂志上发个广告,上面附有专门的代金券,可用于兑换免费的价值199元的礼品,前后来了100个用户不到!投放费用2万,平均用户获取成本200。
报纸,发行量过百万,汽车4S店广告,整版,有效咨询电话,70组不到,投放费用6万,平均每组有效信息获取成本960元。
邮件群发,十万陌生邮件地址,有效UV1300多个,无用户购买,花费3000元,每个UV成本2.3元。
微博,粉丝通+草根大号转发,花费5万,销售额50万,老板开心死了,怒赞!
电视,赞助了几次节目植入,无法统计,好像打水漂了。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有效到达数,有效用户转化数,还是销售转化,微博与微信均占优,特别是微信。
微信比其他渠道优越的地方在于可以积累用户,需要再次接触用户时不再需要付出额外的广告费,具体而言就是在其他媒体形态推广时,放置有价值的微信关注信息,引导用户关注,可谓一劳永逸,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是提升其他媒体推广效果的手段。
目前大家都知道,微信用户对于公众号已经较为理性,这是用户生态成熟的表现,微信公众号兴起之时引起广大用户的兴趣,被过多聚焦和关注,所以红利期时阅读率偏高,红利期消失后,用户走向理性,纷纷取消内容同质化、体验同质化、服务同质化、功能同质化的账号,这是生态发展的结果,也是优胜劣汰的开始,同时也是微信回归价值本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