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新年即将到来,回顾过去一年的生鲜电商行业,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的整体交易额约900亿元,比2015年的500亿元增长了80%,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0亿元。
市场增长如此强劲,即使是资本寒冬都阻挡不了投资者的热情。据“田野观察AgriReview”的统计,与2015年相近,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的融资总额约为60亿元。
同样是资本市场活跃的2016年,生鲜电商遭遇倒闭、裁员、被收购、业务缩减等事件的频率比往年高出许多,而且都是规模不小的企业。除此之外,生鲜O2O模式也在2016年遭遇了“退烧”,种种现象之下,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实现了近乎翻倍增长的市场。
那么,在表面高速增长和倒闭现象的矛盾共生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流量入口的变化
2016年中国网购交易中,移动端占比68%,PC端占比32%,而2015年,移动端占比55.5%,PC端占比44.5%,更多的交易开始发生在移动端。生鲜农产品的购物趋势虽然没有细分的统计,但是总体趋势大体相同。
从流量入口分析,淘宝和天猫依然是最大的生鲜电商流量入口,京东紧随其后,移动社交的电商流量在逐步增加,几大垂直生鲜电商也是部分流量的入口,不过,垂直电商平台的PC端流量在减少。
垂直电商PC端的下滑有三个因素:第一,移动购物挤压了PC端购物;第二,PC端的主要用户是高净值中高收入家庭,这部分市场在2014年就渗透得差不多了;第三,中小电商靠着在一些单品上的优势分去了部分市场份额。
移动社交端的电商流量增长很快,除了大电商在移动端发力并通过社交来获取流量外,一些中小电商和微商在这里得到了发展空间。这是因为很多中小电商本身服务特定的区域和社群,而移动社交帮他们稳固了这个关系。对于这个市场,笔者认为仍需谨慎,毕竟朋友圈卖面膜和QQ上卖茶叶的失败案例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