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类别五花八门,星座运势、养生保健、时尚潮流、时政新闻等均是非常受欢迎的内容。信息借助公众号进入朋友圈之后发酵速度之快,往往令人咋舌。
如果在公众号这块“阵地”上失声,对于媒体来说简直无法想象。于科学传播来说也是同样,公众号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不容放过。
纵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科学公众号,乍看之下内容大抵相同,无非包括科学前沿、社会热点等,细看却是各有千秋。有的侧重知识分享,有的着重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也有的以科普为主;以领域区分,则涵盖天文、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宪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目前就订阅了包括“科学大院”“科普中国”“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美国国家地理”等多个科学公众号。
国家天文台博士、2016年“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则将自己关注的科学公众号分为两类:首先是综合科学类,如“中科院之声”“科学大院”等,目的在于了解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进展;其次是行业类,包括“太空联盟”“中国国家天文”“北京天文馆”等,主要目的是了解本领域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
对于科学公众号在科普上的优势,郑永春分析说:“科学公众号的出现,拉低了公众接触科学的门槛,每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公众,都能够通过手机微信,最快速度接收到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杰出科学家的真实声音,这种体验对公众接受科学非常有用。”
对于订阅什么样的微信公众号,每个使用微信的人都有绝对的自主权。在浩瀚无边的公众号“海洋”里,要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实非易事。反过来,从内容提供者的角度来思考也是一样,千人千面,想要一种风格满足万千需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