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清现任Gartner公司数据中心研究团队的研究总监。作为一位“混合型”分析师,他一半时间专注于研究TSP厂商,另一半时间用来研究终端用户。其研究重点在于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以及云计算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
中国工作20年后,曾劭清于2015年9月从北京调到澳大利亚悉尼工作,对比西方和中国市场的差异,研究国际和国内终端用户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对云计算实践的差异性,以及为TSP厂商提供关于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下一代产品规划和亚太市场战略的支持。
近日,曾劭清与媒体分享了他对于云计算市场的观点。曾劭清认为,云计算采用服务形态来交付计算资源,这种以服务来交付IT的方式能够给用户消费者或者企业消费者带来一个敏捷的IT资源使用方式。
中国云计算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虽然在过去一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曾劭清看来,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不够成熟。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我们定义一下IT消费的云服务转化率,分子是云服务的消费总额,分母是数据中心系统,企业软件和IT服务的消费总额。从这个比率来看,从国际市场来看,2014年这个数值是12%,而到2020年是24%。对应中国市场,2015年是4.3%,2020年是12.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成熟度还有待提升,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潜力还很大。在目前的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长最快的是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从现在到2020年,这种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且新的玩家也会投入到这个市场。”曾劭清说。
对于如何在云计算市场保持竞争力?曾劭清表示,这需要厂商既要有市场规模、还要有对客户的黏性,以及对下一代市场产品超前的理解,这才是持续的竞争力。尤其是对未来市场的预知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市场的前瞻性理解去投放自己的科技资源来开发新产品,如果对市场方向的理解是错误的话,那么你开发的产品很难有市场占有率。
而具体到中国云计算厂商的竞争力,曾劭清认为任何的一个强大的云计算提供商的产生,都需要有一个很强的本土市场。在云服务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强的本土市场,所以中国本土云计算厂商还需要追赶国际厂商。
除了这些,一个云计算提供商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比如一个国家的政策监管环境。在中国,企业对于云计算的认知还有待完善。行业监管机构对于行业的IT治理有着不同的规范要求,企业要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必须按照这个规范去打造自己的IT。
“这就对公有云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公有云是追求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服务打造的,如果要求针对各行各业的规范进行按行业定制而每行业上云企业的IT规模有限的话,公有云提供商是很难适应这种情况的。”曾劭清说。
企业都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执行,会产生很多行业定制的合规性需求,结果就是在国内催生了行业云的需求。曾劭清表示,行业云是按行业定制的一个云平台,资源被行业用户共享。相比私有云的按企业定制模式,行业云有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