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人类失去工作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高的机械性工作是第一批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这种取代已经发生,而且向发展中国家慢慢地普及开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他们工作单调地犹如养鸡场里的肉鸡,每天只需要做几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就能维持生命,肉鸡是抬头望天,低头喝水吃食儿,而工人们或是拧一个螺丝,或是粘贴一个标识牌。
建筑机器人也正陆续上岗,以前常在网上看到“找不到工作,就去工地搬砖”的调侃,但在未来世界,不努力的人恐怕连搬砖的机会都没有了,据麻省理工学院的评论,机器人瓦工已经出现在建筑公司,他们每天可以砌1200块砖,而最会搬砖的人每天的工作量也仅有500块,至于说推土、起重等工作,机器的优势就更明显了,虽然机器人瓦工还没有办法建造出诸如故宫、埃菲尔铁塔这样的艺术性宮殿,但机器瓦工vs普通小工“一个顶俩”的趋势不会改变,事实上,连中国的万科也已经安排机器建筑工人上岗,就更不要提那些更重视”迎合人性”的欧美企业了!
事实上,蓝领工人被机器取代已经不再新鲜了,这些工作即便没有自动化,也不会有什么前景;现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一些规则性、协作关系简单、维度少的智力活动,也开始被机器人接管,这些本是传统意义上的白领阶层,准上流社会,现如今不得不开始考虑饭碗问题了:
大数据的本质是放弃研究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转而专注于相关关系,这样就能通过巨大的数据来理清规律,进而预测未来,这种模式的可靠性已经得到反复的验证,比如城市每次大规模停电之后的2个月內,早孕试纸、无痛人流生意就会显著增长。
随着数据采集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这种预测性的精准性将会大幅度提升,从而取代单维度的数据整理分析人员,比如金融分析师、体育赛事记录员、银行柜员等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机器人做这些工作更胜人类,毕竟,它们能调动的数据要远胜人类的记忆存储,还有一些光鲜的行业,比如法律咨询和电影演员也需要想想自己的前途:法律咨询的核心技术就是研读《宪法》以及配套法律,当这些法律条文以及过往的法律案例全部输入机器咨询师的内存,对于一个案件判断的准确率将会是惊人的,至于说电影演员甚至明星也都无法高枕无忧。
事实上,随着拍摄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场景都非真实场景,但依旧能做出惟妙惟肖的逼真效果,未来的电影明星可以采用机器替身,或者直接包装出“机器电影明星”。另外,机器演员还有一个好处,如何找到合适的材料,或许我们能让玛丽莲梦露复活,重温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