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说,这也折射出生鲜电商目前非常戏剧性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经营状况堪忧。目前,商超的生鲜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发展到电商领域一定会赚钱吗?大家为什么要做呢?其实商超做生鲜的目的不是要从生鲜上赚钱,而是生鲜是生活日用必需品,老百姓肯定经常买,有这个产品配备,就可以提高客户黏度,吸引消费者不停去光顾这个网站。
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由于缺乏足够的“最后一公里”冷链支持,生鲜电商不得不选择泡沫箱、冰袋等包装,还得再支付运输费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指出,与国外专业冷藏车、专业配送人员和发达的运营管理系统相比,大部分生鲜电商还缺乏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根据测算,目前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电商,每单的物流成本大约40块钱。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块钱,基本上是要赔钱的,因此品类的选择特别重要。很多电商卖什么阿拉斯加的鳕鱼、智利车厘子等,都是高端的,就是为了选择高附加值的品类,从而提高客单价。第二是冷链的配套,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因为社会配套还不完善,很多企业自己去做冷链物流,导致投资周期比较长,回报比较低,也拖累了电商。
此外,专家指出,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化,也让生鲜电商缺乏在上游的控制力。为避免投诉,生鲜电商不得不在购买货品后自行分拣选货,这必然带来货损的进一步提高,加之生鲜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线下实体区别不大,议价能力并不高。
赵萍认为,首先,要使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升。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引导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减少在产地和流动过程当中的损耗。第二,要加快冷链物流的社会化,鼓励更多企业投资到冷链物流行业中,创造机会使冷链物流企业与电商企业有更多对接,形成“干线物流+就近配送”的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保证产品新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