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春节档票房大战 告 一 段落,热闹的视听盛宴背后,这本账单的结构和成分到底是什么?备受关注的服务费、票补问题究竟有哪些内因外果?背靠BAT大树的票务电商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春节档还是一个好生意吗?值得细细道来……
从2011年3.2亿元到2017年33.56亿元,在春节档电影票房增长逾10倍的背景下,除了一众老牌影视公司你争我夺外,这场鏖战如今最不容忽视的就是高昂票补背后的在线票务平台。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梳理发现,2017春节档6大影片背后,四大在线票务平台均参与其中。
从2014年暑期档开始发力的猫眼电影,2014年末上线的淘票票,2015年末合并格瓦拉的微票儿(现更名为娱票儿),还有同年绑定院线的 百度 糯米。较之传统电影制作公司,四大平台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在线票务市场的攻城略地,形成了“BAT+猫眼”的四分格局。
猫眼背后新美大+光线传媒,淘票票背靠 阿里巴巴 ,微影时代依托 腾讯 ,百度糯米仍未脱离百度,财大气粗的金主给了平台烧钱的底气。然而天下四分已定,在线票务市场份额已几近饱和。
“现在除了拼爹,更要拼家产了”,从事多年电商研究、启方略品牌管理有限公司CEO陶洪开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说道,在他看来,与此前简单粗暴地烧钱抢占市场份额不同,目前在线票务平台更多拼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产业链优势。
从2016年不难看出,几乎每部电影都少不了在线票务平台的身影,而他们介入电影的玩法也从2014年参与宣传到如今更多的主控电影出品发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纵深产业链的同时,风险亦接踵而至。
以猫眼为例,据光线传媒日前公告内容,猫眼2016前三季度亏损3405万元。除此之外,其第四季度中控发行的《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亦不及预期,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称“潘金莲一役,猫眼输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