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人已出题,但跟进不足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这就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全球供应链思维。对如何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的确也交了不少学费,成功的、失败的都有。后来又提出了战略机遇期总体思路,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沉着应对。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和战略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与广泛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全球供应链战略。互联互通,合作共贏,打造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将是一条全新的全球供应链之路。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指出:“现在需要对接各国战略和规划,找出优先领域和项目,集中资源,联合推进,这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创造需求和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居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爭力,打造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亚洲发展新气象”。这就是中国的全球供应链战略框架,在以后的许多国际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重申了这一战略理念。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对习近平、李克强同志讲到的供应链,各部门、各省市以及经济界没有多大反响,跟进不足,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二、规划中有了“位”,但缺少“行”
从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4年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都关注到了供应链友展的重要性。《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一方面要求“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中,推动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列为十二大工程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从政府的角度並旡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工信部、商务部采取了必要措施,但刚刚起步。
三、供应链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极不平衡
①目前,市场是推动中国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动力。
民营经济是主力,珠三角、长三角是主战场。深圳怡亚通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在2016年评选的深圳100强企业中,供应链企业有9家,占了接近十分之一。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都喊出同一个口号,“决战供应链!”,有许多企业家喊出“得供应链得天下!”。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的第一本书,《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成了大学物流专业的必读书。1998年,青岛海尔实施全程供应链改造,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制造业供应链典范。
由丁俊发从2011年开始主编的六本《中国供应链菅理蓝皮书》,除了系统介绍国内外供应链理论外,共推荐了107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秀案例,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由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与《中国供应链管理篮皮书》编委会共同授予的27个”中国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中,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供应链管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②供应链金融成为产融结合一大亮点,但仍不规范。
深发展是第一家提出並实施供应链金融的银行,现在所有银行都有了供应链金融部,每年的营业额以30%的速度上升。但市场化运作仍不规范,在介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③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没形成合力。
供应链研究己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高教基金的重视,但研究成果转化率极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成立供应链协会,供应链研究机构,开展了一些活动,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第四方咨询设计,但并未形成合力,旡法与国外知名咨询公司如埃森哲等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