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提及到国际化时,大家总是首先想起通过服务国外用户、进行本地化而融入国外。就如早已遍布全球的“国际中餐”,已经“本地化”得在每个不同国家都有独特型特风格:美国喜爱酸甜炸香的“左宗棠鸡”以及具有“神秘感”的“幸运曲奇”(然而这些在国内都不存在)、英国人吃的春卷的皮和馅都和国内不同,而且总体还偏辣……
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提升,中国境外游消费力已经 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对全球旅游收入贡献平均超过 13%。
这为“国际化”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为中国人在境外带来更好的服务,对国外资源进行反向整合,进而做到“走出去”。对于该趋势,甚至有银行从业者 指出 :
银行和零售商要灵活应变,提前预测 13.7 亿中国购物者的未来需求和偏好。那些预测正确的人会发现,奖励是丰厚的。
在这个市场情况下,微信有着将近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于 1999 年诞生的 QQ,到 2011 年诞生的微信,腾讯有足够时间深度了解了中国用户的需求。就在几年前,微信尝试从纯通讯社交工具转型到平台型产品,推出了支付功能,但在支付宝的先发优势下,好一段时都没能在用户中铺开。
随后,却通过推出对于中国用户而言尤其亲切的“红包”功能,正式扳回失地,还逼得支付宝一再执意反向走社交的道路。
如今,根据微信 2016Q3 数据 ,月活数已达到 8.46 亿;而《2016 微信数据报告》也指出,典型用户每月会发出 28 次红包 。它已经产生了足够的粘性,也有足够好的群众基础。而超过 1 亿多的中国境外游客中,有非常大一部分是城市中产者,数字化程度很高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微信的用户。
如果按照集合的概念来看,这四个概念的重合程度很高,对于任何一个互联网服务来说,这部分的用户通常会被认为是最优质的用户群体。
微信在和国内各大商家的合作的时候,单从旅游方面来说,微信通过公众号、服务号、第三方接入、卡券等功能,已经承包了用户从订机票、酒店、打车、办理登机牌等功能,成功把出行用户从家里送到飞机门口。现在针对海外市场,微信正在密锣紧鼓地布局用户下飞机后在境外的服务。
除了以上提及的巴黎机场合作,在 2016 年的时候,微信就已经针对中国用户进行境外游推出了“WeChat GO”项目,为出境旅游的中国旅客带来多种便利服务。
针对语言障碍相对较小的台湾和香港,微信推出了“WeChat GO 微信乐游卡”。该系列电话卡解决了国内用户在这两个地区的手机上网和通话问题,并给用户提供微信额外流量,解决了出游“晒图”的需求。价格也相对实惠,并在机场、关口、便利店等“必经之地”进行销售。
有了网络,微信还和新加坡旅游局以及澳门特区旅游局联手,在通过公众号获取旅游攻略这类常规服务之外,还给用户带来当地“中文地图导览”功能,开启定位之后也可以获得景区内路线导航,以及中文语音导游。接入微信支付之后,也能有购买卡券验证卡券的功能。
除此以外,微信更是和世界十大酒店集团之一的美国凯撒酒店展开合作,在其旗下的凝酷酒店(The LINQ)展示了世界首间从登记入住,开关门锁,调节灯光,恒温操控、开关窗帘都由微信控制的房间。就是要让中国用户出门也有被“宠溺”的感觉。
而这次,更是直接联手中国用户喜欢的海外商家,为出游境外的中国游客带来了独有的“自带折扣光芒”。虽然只是使用了卡券里的一个简单功能,却在中国用户和海外商家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