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似乎昭示着北斗系统即将“化茧成蝶”,北斗开放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明德祥认为,极高的评价和随即公布的“北斗三号”计划,透露的信号是国家高层将坚定推动北斗国际化、积极布局下一步。
点击智能手机的地图软件,或者打开行车导航仪,输入目的地,眼前的屏幕将自动匹配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和实时路况。这是国人行车的常见场景。
时至今日,多数国人依然习惯性将“位置服务”等同于“美国造”的GPS系统。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他们的智能手机和导航仪,信号来源很可能在几年之间已经“易主”——“中国造”的北斗系统,正在强势进入卫星导航产业。
已经来临的2017年,中国的北斗产业极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爆发。“北斗三号”系列卫星将在今年7月左右发射,迈出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到2020年覆盖全球。此前2012年的“北斗二号工程”,已经完成覆盖亚太地区的“第二步”。
近期密集出台的国家科技、航天相关规划,也为北斗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北斗融合产业应用、国际化等未来路线基本明晰。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至2020年我国北斗系统应用市场产值将超过2400亿元。多位北斗领域专家乐观预计,在未来,“北斗”有望成为像高铁一样的“国家名片”。
在GPS系统占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绝对份额的压力下,这张名片能否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