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也希望占领新增用户手机桌面的是它。无论是从目标用户、分发方式还是增长速度,快手和今日头条都将必有一战。
虽然两者的平台属性并不相同,快手是一个每天有几百万条原创视频上传的UGC社区,而头条则是一个每月上传作品100万(2016年10月头条视频上传作品99万,其中原创仅有5.9万)的UPGC短视频平台。但用户群体的重合让它们都极度信仰“拜算法教”。
相比于经受过天涯、贴吧、豆瓣、微博等社交产品洗礼,养成了关注习惯,有明确兴趣并知道该领域达人为谁的一二线城市用户,四五线城市及乡镇的用户不知关注为何物,不知该关注何人,面对洋洋洒洒十几个兴趣频道会一脸茫然。
所以,快手、头条这样简单粗暴只需刷新的视频流最得他们芳心,而头条虽然比快手多了视频分类,然而搞笑、社会、小品、娱乐、影视、呆萌,看似应有尽有,实则不过都是泛娱乐而已,内容光谱集中而窄狭。
而对于头条号来说,算法分发也可以使他们快速“起量“,而不用经过社交平台漫长的“养号期“,这也是头条号在一年之内(2015年9月—2016年9月)从3.5万增长到30万的原因之一。一个月上传的短视频中原创仅占不到6%,意味着头条上的视频生产主力军是“搬运工”和“剪刀手”。
在10月份播放量TOP10的视频中,只有二更的视频属于原创,而其他诸如Maxonor创意纪元、军榜、芒果大探索等都是对于国外视频、影视节目、网络视频的二次加工整理。
除了新京报动新闻会在9月排名第一的爆款视频《天安门又换毛主席头像,画像暗藏哪些小秘密?》中“良心地”标出每一处素材的来源外,上述提到的头条号都有意无意地隐藏了视频素材的来源。
当然,还有更轻而易举的“搬运方式”。从广东经济科教频道社会新闻截取一则新闻,再配以《1300斤猪成精了,智商很高,还能听得懂人话》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就能有数百万次的播放量(如果在头条搜索这条新闻,你会发现有二十多个“搬运工”搬运了同一条视频,不知道今日头条的去重机制为何未能生效,而最高播放量达到了1025万次)。
虽然今日头条表彰的年度新媒体大多数都是原创内容生产者,然而它们却不是爆款视频榜上的“常客”。以有5.2万粉丝的年度视频头条号Vice中国为例,今年一二月份尽有两条视频播放量过10万,有一半以上的视频播放量不足1万。与一条猪成精的新闻动辄千万级的播放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许正因如此,头条视频大数据报告仅发布了9月、10月两期就不再更新。
“搬运工”、“剪刀手”之所以在今日头条上吸尽眼球,泛滥成灾,在今日头条上很难建立起内容品牌与用户忠诚度,“算法黑箱”在头条号与读者之间横插一杠,所以投算法与读者口味之所好,以眼球效应最大化就成为视频主们的选择了。妄图在头条上建立内容品牌乃至IP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更何况,搬运、二次加工的成本和门槛极低,可以一日数更,素材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短时间内为头条视频贡献了大量内容,助推它每日播放量达到10亿次。可以说,搬运工、剪刀手们与头条视频“相互成就”。
虽然头条从来不把他们拎到台面上,但它们获取的流量分成想必很可观,要知道二更这样高质量原创视频每月的头条分成不过10万。
然而广告主在投放头条号广告时的顾虑,分成无法雨露均沾地惠及大部分头条号的现状,也让头条尝试着做出改变。毕竟不计回报的内容生产很难持久。
今日头条不久之前推出了一个新功能——粉丝必见,粉丝数1万以上的头条号可开通。有了这个新功能,头条号就不用再担心被算法横刀拦下,只要发布,粉丝就能看到。如此一来,今日头条的粉丝数就不再只是“能看不能吃”的摆设了。不过,这样的少数人的“特权”终究难以撼动作为头条之基石的算法推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