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小蓝”,似乎与先行者ofo和摩拜走了不同的产品定位。ofo以单车成本为导向,尽管骑行体验提高了,但坏车率高;摩拜以后期管理运维成本为导向,需要折中牺牲一定的骑行体验,前期略微笨重,但是摩拜lite的出现让骑行体验让用户稍微改观,而小蓝的出现似乎更偏向骑行体验,李刚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弹药好不好”和“弹药足不足”是影响共享单车最重要的因素,小蓝把骑行体验(弹药好)放在了最优级上,其次是铺车密度(弹药足),第三是价格,而先发优势因为区域化的缘故,李刚认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小蓝单车铝合金、碳纤维的使用,直接导致的造价成本相应的从1000元上涨到2500元。
与之相反的是,摩拜的第一代车出来时,称造价3000元左右,而被被市场推着走后,摩拜lite的成本降到了千元左右。即便如此,李刚依然觉得小蓝单车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外界所描述的不清晰,小蓝单车在不免费的时候,一台车大概每天被使用个5~7单,按照这样的速度,将近1年能收回成本,以三年的车子寿命计算,一台车三年的复合毛利率是百分之五十左右。
小蓝市场策略里,意图以好骑、变速这样骑行体验点吸引用户,但在有限的资金里,成本上涨对于共享单车来说,意味着铺车速度和铺车密度的下降。
尤其是在市场尚未饱和的前期市场,很多时候,用户能找得到车骑的诉求,远比舍近而求远找一台体验感强的车需求心更胜。对此,李刚给出的解释是,投放单车的密度后期可以改变,但共享单车的品牌需要维护,一旦用户因体验感差而放弃使用时,后面追加多少共享单车也是零。
从逻辑上看,作为具有打赢战争关键要素的“铺车数量和速度”,也受到上游供应链直接制约,另一方面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日订单量,主要取决于共享单车平台有多少台车,这些车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由供应商生产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