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时候,家里组装一台电脑,用着当时Intel最新的奔腾4处理器,系统是经典的win XP,空当接龙、扫雷单机游戏想玩就玩,Word、WPS、金山词霸办公学习够用了,插上家里的电话线上网,网易新浪搜狐想上就上。还能到各个论坛各个CD店里,去淘各种各样的精简系统盘、个性定制界面、扒一堆盗版软件玩。
当时感觉特得意,琢磨着这辈子都不用再换电脑了!
故事的结局大家也很清楚,五年的时间里,网卡、声卡、内存条就全部升级了一遍,等到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因为上大学、工作、租房、打游戏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就不得不买新的电脑了。
随后一路从台式机换代到笔记本,笔记本再升级到大尺寸液晶屏的台式机,到现在用了三四年的MacBook Air也该换新了!
于是业界的安迪-比尔定律便不胫而走,这一定律的意思是:Intel CEO安迪·葛鲁夫提供什么样的硬件性能,微软CEO比尔·盖茨就用更臃肿的系统软件来吃掉这些性能!然后逼迫用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软硬件。到现在安迪·鲁夫与比尔·盖茨早已多年不坐CEO位置,可见这一定律存活的历史有多悠久!
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大家知道了这个套路,便学乖了,电子产品买个中低端的玩着,有新的必要的功能之后,再慢慢升级。
那个年代,系统升级是为了保障基础软件服务
1983年苹果发布了世界上首款采用图形操作界面(GUI)与鼠标的计算机——Apple Lisa,微软的Windows1.0也随后发布,同样采用图形操作界面。
由于Apple Lisa为了美观省去了散热扇、命令行模式,以及999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807美元)超高的售价,再加上与微软合作期间泄露了产品研发形态被微软跟进赶上。于是研发时间长达五年之久的Apple Lisa在市场上遭遇惨败。而Windows1.0因为超高的兼容性,能适配老版IBM、苹果电脑,随后与IBM采用Intel8808芯片的廉价小型机一起迅速占领了原本属于苹果的市场。
就算强势如乔布斯,此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马转向!
好在1984年,苹果快速出击,推出了全新改进的具有广泛应用兼容性廉价版产品。Macintosh,终于重新拿回了市场。同时,苹果也推出了周期性的系统更新服务,一直延续至今。等到第一代iPod、iPhone推出的时候,70美元、200美元的起步价令人印象深刻,极为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这是乔布斯1983年受到的教训。
同时期,凭借着WPS文字处理设备已经在企业办公市场叱咤十多年的王安电脑,因为不愿与IBM开放的系统标准兼容,同时又无法拿下微软的合作(要知道比尔·盖茨的母亲正是IBM的高管,怎么可能肥水流外人田),在产品的一步步落后下市况愈下,最终于1992年破产。
从此以后,苹果在系统软件兼容性、开发者服务上变得极为激进。苹果优秀的软硬件设计、稳定的产品质量、完善统一的开发者工具包,为了系统安全、软件兼容性,打造的封闭软硬件生态。在苹果电脑从PowerPC芯片精简指令集架构转向Intel芯片复杂指令集架构,苹果一口气推出了跨芯片架构平台的兼容系统版本,为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系统接口方便开发。
而微软在智能手机时代转向ARM架构时,因为一直未能统一ARM与Intel芯片架构的系统接口,造成微软WP系统手机平板一直难以获得开发者的支持,已经完全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
苹果对杀手级应用、系统兼容性、开发者工具等基础服务体验上,投入了极大的力量。在Macintosh时代后期,便组建了专门的应用商店、论坛,搭建与开发者交流渠道。苹果产品就已经有了恒定的系统及硬件更新周期,从1983年开始定期举办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以方便产品的及时推广为开发者提供更好的适配服务。既做到了商务推广,又稳定了产品研发步骤。
到iPod时代推出专门的iTunes商店,iPhone的App Store。苹果产品的更新周期从半年到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压缩到两个月,现在又学起中国厂商周更的开发者预览抢先功能。
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苹果软件质量却飞速下滑,忠实的苹果粉丝开始怀念2008年OS X主管伯特兰·赛莱特(Bertrand Serlet)发布Snow Leopard系统版本时,打出的那张“0 new feature”keynote。那时,还是一片积极优化系统性能、提高用户体验的时代。
2004年,Intel CEO克瑞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还为了没有达到超频4GHz的目标,而在一次产业会议上面向消费者下跪致歉。当年这些大佬们对技术特有的固执与坚持是当年电子行业辉煌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