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次腾讯披露的支付次数数据有点水分,但是腾讯此块业务的发展,是每一个都市人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的。
但是,快速发展的支付业务,和推动金融业务,则是完全两回事情。
这里,要指出一个很多人忽视的事实:在美股市场,支付公司是被列为信息服务公司而非金融公司的。
是的,著名的支付巨头Visa,在美国的S&P十大行业分类中,被列入信息股而非金融股。
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单纯的支付服务,涉及到的更多是资金的清算转移,本身不涉及到金融相关的运作——这两者的关系,就像金融企业是四通一达这样的快递企业,而支付行业是提供道路的高速公路,两者业务模式不尽相同。
从支付能不能切入到金融业?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余额宝的前例证明,这的确有可能。但是这个案例之天时地利人和的稀缺,堪比微信红包的崛起一样,都是传奇,但复制难度极大。
毕竟,支付更多只是一个日常开支便利和安全的“小”问题,而金融则是牵涉到个人大笔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大”问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维度的问题——即使是余额宝大获成功的蚂蚁金服,其实在切入基金代销业务时,也在对投资者教育的问题上,不得不面对艰难而缓慢的推进过程。
更何况,我一直对于腾讯在进军金融领域的信心和决心是深表怀疑的。
一个公司对于某一块业务的决心,从其产品的布局上市可以看得出端倪的。比如蚂蚁金服,为了切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资业务,在支付宝APP之外,推出了名为“蚂蚁聚宝”的新APP,而且蚂蚁聚宝的信息还能占据支付宝APP首屏的信息流,决心和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但是腾讯,或者说微信上的设计,金融业务总是不受重视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此前的黄金红包,要说不重视,马化腾都站台了,但是要说重视,连微信聊天的红包发送界面里面接口都不给一个,关注微信号再发送的流程,也是过于复杂了点——2月14日的那波发布声势之后,也见不到存在感了。
至于说入口位置还算不错很早就布局最近广告也不少的理财通,在产品线上布局依然是少量有限产品的路数,包括基金也是如此——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精品化的路数,但在我看来是有些可惜,这样等于将大量基金公司宣传推广用户普及的成果给白白浪费。
“金融的逻辑”,这点我觉得恰恰是微信体系下最欠缺的。从黄金红包这个“社交+”的路数,可以看得出腾讯将红包背后的社交始终视为一个核心的玩法,但事实上更广大的用户,对于黄金的诉求是保值乃至赚钱,而不是馈赠。一味走社交属性,可能反而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当然,腾讯或者说微信是否有打算战略上考虑“金融的逻辑”,始终是我深深怀疑的问题。此前业内就有传闻,微信上的那些金融业务,算不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亲儿子,所以难以得到大量的扶植。作为局外人,对于传闻无从考证,但是从此次财报公布的电话会议来看,显然金融(非支付)业务的确不是管理层的核心——甚至支付业务对于微信,更多的不是作为盈利项目,而是基础设施,这个问题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如此回答分析师的提问:
说到支付平台的商业化,我们只是将它看作是腾讯整个生态的基础设施服务,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支付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为商家和用户之间的交易提供便利。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在腾讯平台上从事更多的活动,公司大量合作伙伴也能收到用户的付款,最终也让平台从中受益……就目前而言,我们主要将支付平台看作是基础设施服务,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服务,这也将是腾讯继续坚持一段时间的战略。
支付具有基础设施联通用户和商家的价值,但是理财取向的金融显然并不具有类似的价值。
毫无疑问,过去数年腾讯是一众中概股中股价表现极其亮眼的一个。对于投资人而言,当然也希望能够靠着腾讯的股价上涨再多赚一笔。
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诉求,如果你是相信业绩推动股价的价值投资者,不妨多多关心腾讯的游戏业务,这才是利润的真正核心来源;当然如果你是相信梦想和故事,相信估值驱动股价的成长股投资者,那么不妨多多关注微信连接一切战略的推进,那是高估值的来源。至于说腾讯的金融业务,短期乃至中期恐怕对于股价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因子,忽略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