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跟汇丰银行在互联网领域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全球所有金融先进的区域和巨头们,大家在互联网金融上,恐怕比我们中国是要落后得多。
在“2017 年个推大会”上,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总经理王卫东如此说道。尽管如此,但提起互联网金融,我们想到的更多是支付宝、微信、P2P 等产品,而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其互联网转型之路看上去走得并不顺利。
支付原本是信用卡最本质功能,但这些年来国人刷卡消费的习惯却始终很难培养成型,反而是在近两年中,支付宝和微信借助强有力的地推和烧钱补贴培养,硬是完成了移动支付的用户教育,直到这时,银联的云闪付才姗姗来迟。
王卫东在大会现场也承认“我发现这一块 Pay 得并不好。在北美 Apple Pay 发展速度市场占有率是 10%,而在国内是个位数”。
当然,银联和各大银行也没有吊死在云闪付一棵树上。去年年底,银联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标准”,准备与支付宝、微信抢夺扫码支付市场,各家银行也开始在自家的 app 上推广起了二维码支付,做法也与当初支付宝和微信如出一辙:烧钱。
与精打细算的第三方支付厂商不同,不差钱的银行出手更加阔绰,例如工行春节前发了 2000 万“红包”,可直接用于扫码支付抵扣;建行为了鼓励用户使用“龙支付”也是各种送券;浦发银行最近则在便利店展开了二维码支付满 20 减 15 的活动。
然而在推广期过后,如何在体验和功能上无法实现与第三方支付差异化的情况下留住用户,就是银联和各家银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且各家银行各自为战的局面也分散了整体的战斗力。面对数十家银行 app,用户可能还是默默地打开微信或支付宝支付了事。
况且现阶段银行的二维码支付,在体验上尚无法与第三方的移动钱包相媲美。每家银行都表示自己的 app 可支持多家银行,但我在使用工行“融 e 联”进行扫码支付时,尝试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均无法支付成功,最终换为工行卡才得以顺利支付,这一问题也在其他用户身上得到了证实。
王卫东认为今年会是银行二维码支付快速发展的阶段,交行今年在移动端的目标是达到 4000 万客户。或许财大气粗的银联和银行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补贴迅速获取大量用户,但用户的使用习惯恐怕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