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帮代表,圆通掌门人喻渭蛟的价格战使其在电商领域迅速扩大了业务规模。面对电商的庞大诱惑,王卫也有过动心,但近乎“做死”老客户的代价,使他最终不得不停止价格战的策略。
电商快递是顺丰快速发展中一直无法绕开的命题。
电商就像一颗诱惑之果,桐庐帮商人与马云彼此成就,但代价是,桐庐帮商人要以低价换取庞大市场。
圆通掌门人喻渭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2005年开始和淘宝网进行全面合作,把异地快递派送费用从原来的每单18元降到每单12元,足足降了三分之一,只有当时邮政快递24元的一半,这在行业内引起哗然,行业的人骂他搅乱市场,但随后电商的猛烈发展给圆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每天的业务量从初创的80多件增长到450万件以上。
这种模式,王卫也曾有过动心。他曾经希望,顺丰能够小心慎重地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既可以进入,又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成本。
2013年“双十一”前夕,顺丰推出了电商特惠的业务,价格方面逼近“四通一达”。3月14日,新京报记者在顺丰位于万基商务大厦的一层站点看到,这个服务依然挂在公告牌上,但工作人员表示,该业务已经停止了。
据顺丰福田区的一位分公司负责人介绍,2014年自己在分公司参与电商特惠业务,每单只要六七块钱,但在实际运作中,与每单32块钱的商务件的服务是一样的,“最后把老客户做死了,(较低价格)的电商单也没什么好赚”。于是,去年年底,这项业务被叫停。
2014年,顺丰扣非后净利润从2013年的18.9亿元降至9.2亿元,2015年又回升至16.2亿元,出现“深V”走势。
在王卫等高管看来,主要原因是2014年公司开始尝试性进入电商快递市场,很多大客户也与公司开展了多项业务,在市场上建立了对于电商的品牌及定价权。同时,2014年也是公司前置性投入年,在人力、中转场、网点等都有一定投入。2015年,调整了产品的策略,聚焦中高端,规模效应继续得以体现,毛利率从2014年的17.55%回升到20.42%。
在电商特惠等业务上悬崖勒马的王卫又回到了9年前的初心。
龚福照说,自己曾在2008年问过王卫,电商发展快,顺丰为何不抢滩电商?王卫当时斩钉截铁地回答,顺丰要专注做商务件,顺丰的架构体系、技术更适合服务相对高端的商务件,电商要拼量和价,是彼时顺丰的模式无法支撑的。
“做企业要顺势而为,如果不做电商,意味着规模没办法和四通一达相比,因此王卫有过纠结。”在龚福照看来,顺丰2014年尝试做电商,内部成立电商事业部,做了一年后发现,虽然市场很大,业务量上来了,但盈利没有随之上升,这也不是顺丰的定位,后来就撤掉了,只做电商中相对高端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