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中大数据固然重要,当然还需要系统性的连接。所谓系统性的连接,很大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在芯片、操作系统层面上统一协议。
因为万物互联生态系统发展的真正障碍并不在技术,而在于系统的互操作性,实现互操作性的关键是实现标准化,尤其是协议的标准化。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协议,不同终端才能彼此发现、连接和对话。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各种终端之间的无缝连接,大量互相竞争的不同协议对消费者毫无益处。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恰恰正是如此,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等一系列企业都像在IoT的概念上有所作为,但我们看到更多的企业仅仅只是在终端上大费周章,但终端恰恰是最不可控的一环。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是安卓系统诞生的前夜,你不断生产各式各样的基于自家系统研发的智能手机,但这些手机用着自家封闭的操作系统,与安卓毫无关系,最终只会在生态的紧逼之下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当年的诺基亚恰恰是死在这个点上。如今在IoT中沉迷于硬件的厂商很可能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所以你会看到,不同格局和思路的企业,他们的行为也各不相同。马云前段时间宣布启动“NASA”计划,其中很大层面的思考便在于面向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这些核心技术上展开突破。
这种突破恰恰是真正底层规则的突破。就像是谷歌在当年推出安卓、高通在当年掏出骁龙一样,会影响未来的游戏规则。其实去看在云计算领域,阿里云自主研发的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系统,这让其服务了全球超过70万的企业客户;而在物联网领域,阿里推出的YunOS已经成为国内第三大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电视、汽车、IoT物联网领域已得以广泛的使用。
IoT产业链中的参与者,可以从四个方向进行自我定位,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分别是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平台提供商、以及应用开发者。但真正构建起这四个参与者的平台的人,恐怕才是最具有生态能力的人。
巨头们需要长期投入,把IoT真正构建起一套规则的做法。BAT的人工智能之战已经升级,万物互联恐怕才是真正的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