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期内,网联性能及稳定性难以满足需求
网联既然要承担银联的角色,让第三方支付公司切断直连,就要在系统性能及稳定性上满足需要。

1)关于性能:据报道2016年支付宝双11支付峰值达到2万笔/秒。鸡年除夕当天,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平台的移动支付峰值超过了2万笔/秒。据中行反馈,其去年将TPS从2000/秒提升到4000/秒,仅硬件就投入了20亿。可以想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做到满足并发需求,仅硬件投入就要超过百亿级别。据了解,初期网联规划的容量仅为数千TPS,以目前网联系统是远远无法满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交易需求的,仅能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份渠道。
2)关于两地三中心建设:如果切断直连,网联必须保证网络安全,这就要求建设两地三中心,实现多活数据架构,保证业务连续性。两地三中心的建设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关于资金投入:网联的股东为央行(30%)及第三方支付公司(70%)。不管是系统并发还是两地三中心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现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实力,没有谁投得起。
2、触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推行起来有难度
1)大行:大行是备付金存管的直接受益者,相比网联模式,直连模式手续费及备付金存款带来的的收益更为明显。网联模式将极大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特别是4月17日备付金集中存管上缴后,这笔存款是以银行的名义上存到至人民银行,实质形成了银行的一笔无息头寸。相比中小银行,大行的积极性必然不足。
2)农信社、农商行等机构接入积极性不足:为节约费用,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接入了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银是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为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全国性专业特许清算组织,具备清算资格。农信银为方便下属的42家农信社、农商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支付合作,开发了接口,目前主流支付公司与农信银的合作都是通过这一接口来对接的。换言之,农信社的模式都是符合人行监管规定的。同时,农信银通过这一模式也积累了一定的存款和手续费收入。既然有了农信银,网联上线,想切入农信社、农商行几无可能。最多只是一个备份渠道。
3、漫长的系统改造流程
即使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了,各家银行的接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家银行的技术接口不统一,技术实现团队也不一致(有的是银行自己的,有的是外包的),实施改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四要素校验的问题,如果四要素全部交由网联校验,银行担心网联留存客户信息。包括后续出了欺诈风险谁来赔付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乐观估计,没有3-5年的时间,难以实现全国几千家银行的全部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