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头存管模式被“枪毙”
此前,银行与网贷平台开展资金存管主要有三种模式:银行直连、直接存管和“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合存管。此次出台的《指引》则明确叫停了多头存管模式,所以那些采用联合存管的平台需要尽快进行整改,采取银行直连或直接存管模式,尤其是那些网贷平台接入两家或多家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企图以此规避银行对平台资金交易的全面监测,这下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2、毫无核心能力的中小平台将面临生死劫
目前,一些平台已经签约或正式上线银行存管,如宜人贷已与广发银行完成对接并上线,云钱袋已与西安银行签订存管协议,但暂未签订银行存管的平台仍占多数。如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23日,全国共有235家P2P网贷平台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只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的10.06%,其中有142家平台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只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的6.08%。
而且银行存管从资金存管协议签订到整个系统上线最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面对合规整改期限的紧迫性,选择退而求其次良性退出或是一些平台的最好归宿。
因为接入银行资金存管费用并不低,运营成本也在提升,高成本必将多数中小平台挤出门外。而且相比以前的监管政策,《指引》再次提高了门槛,比如预开展资金存管业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须满足五个条件,并还设立了“准入门槛”。那些风控、合规性不高、规模较小的平台,极有可能被加速淘汰。
3、银行顾虑犹存
尽管已有民生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和华兴银行等38家银行布局P2P网贷平台资金直接存管业务。但不管从数据还是市场反响上都可以看出,银行承接P2P存管业务的速度并不快。之前E租宝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令行业的不确定性加大,银行仍然担心声誉风险,宁愿敬而远之,再加上当前网贷行业的业务体量还相对较小,银行开展此类存管服务的积极性自然不足。
不过好消息是网贷背后是大量的个人用户数据,这将有利于银行开展理财等资管业务,再加上对利润的追逐,有些银行已经蠢蠢欲动,比如3月28日,平安银行正式宣布上线“存管家·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产品”,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已与30家网贷平台签署了意向协议。
总之,《指引》的到来意外着网络借贷行业加速进入稳定规划期,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2017年注定是网贷行业步入深度调整的合规发展时期,清晰的监管政策会使网络借贷行业重新洗牌,不良平台在清晰的监管之下即将面临淘汰,合规经营平台则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