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O2O创业潮为何会夹杂这样一股寒流?
分析看来,蜂拥而至的O2O项目普遍面临同质化严重、线下资源不足、流量昂贵、资金链难以保障等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与此前热点创业项目一样,创业者一窝蜂而上带来的同质化被指责为当下这一波O2O倒闭潮的原罪。
创业大潮容易同质化,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模式,很快模仿者就来了。而模仿者并没有摸索到行业的本质,只是一味地模仿就很容易死掉。

(二)线下资源不足。在餐饮、生活服务、百货O2O领域,一些创业公司拿到了流量,却被自己的账单打败。
任何一个to C的项目,用户分布随数量增长,最终都会呈现发散特点。即便是依托数据管理,或第三方配送,仍然需要增加大量配送成本,尤其是人力支出。因此,如果客单价过低,收入根本无法覆盖物流成本。也即是用户数量越多,摊子铺得越大,亏损越多。
正是基于此,外卖O2O死亡案例层出不穷,拼命地发展用户数量,却被不断激增的配送成本反噬,烧光了全部资金。
(三)流量昂贵。2015年初,这些行业掀起O2O死亡潮,都具有一个相同的逻辑链条:因消费频次高,招引巨头杀入,垄断流量入口,抬高推广费用,导致“草根”烧光资金,悲情出局。
创业者们几乎已达成一个共识,当一些大的平台或巨头携数据和用户占有某个行业入口资源,就会使绝大多数草根创业者陷入困局。这样的行业被称为O2O的“流量黑洞”。
(四)资金断裂,没钱过冬。上面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创业者的APP推广,线下用户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烧钱的,“目前O2O领域有太多的项目并没有准确分析用户的需求,而是依靠大量补贴吸引流量,什么时候资金链紧张,融资跟不上,补贴停止,项目就只能关闭。”对于创业公司的集中死亡,IT行业资深分析师唐欣说。
中国的按需服务市场升温的同时,行业改造已经基本完成,许多初创的O2O公司会面临失败,但相较于曾在团购行业发生过的“大萧条”,这股O2O热潮的“萧条期”不会来得那么突然而猛烈。有人认为,对创业者来说,提供创新型的O2O服务仍然有很多机会,而面向企业服务的O2O改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