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
其中,B2B市场交易规模7.9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2.3万亿元。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有了产业政策的扶持,电商在转型升级中的“支点效应”越发彰显。
只是,假冒伪劣不是电商的阵痛,而是产业发展的顽疾。因此,以假货原罪电商之前须想想:在没有天猫与京东之前,秀水街或华强北不是很好的例证吗?
这个逻辑,当然不是为假货张目,更不是为电商不作为开脱。眼下而言,“社会共治”才是终结电商领域“假货一箩筐”的正道。
一方面,固然要强化电商社会责任,类似阿里执行5年、花费过亿的“神秘抽检”制度等,理当在行业治理中推而广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强化职能责任,别只靠“职业打假人”或“打假特战营”,常态监管与严苛执法才是治假的根本。此外,企业的品牌意识、消费者的权益理念等,亦是护航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一句话,以“社会共治”终结电商假货,“剁手节”才会少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