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的新玩法和新理念无不指向了用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的激发网民的购物欲。毋庸置疑的是,在创造光棍节的2009年,彼时电商购物占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到2%,网购用户刚突破1亿,而到了2015年末,这个数字分别达到了12.8%和4.13亿。从这个角度审视双十一,应该喻之为病态还是常态?
不看好双十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网民的吐槽,以至于国外媒体和投资者都作出了不同反应。比如说在去年双十一期间,包括《巴伦周刊》在内的财经媒体发文质疑中国网民的消费水平为何能够超过美国的中产阶级,在天猫和京东公布双十一战绩后,阿里和京东的股票却应声下跌。
或许我们应该对此表示乐观,电商的天花板在哪里,置身其中的电商平台们冷暖自知。且从媒体沟通会上各大电商平台的表现来看,消费升级开始成为平台竞相争夺的焦点。
先是阿里巴巴CEO张勇表态称:“双十一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不再把低价作为营销点,价格是否有吸引力,让消费者自己去判断。我们有一套成熟的方法,现在的共同方向是让消费升级。”与之对应的动作是,优衣库、ZARA、C&A、Forever21等全球90%以上的快时尚巨头入驻天猫。
京东或许也意识到了消费者对电商购物的冷静和理性,正如京东商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徐雷所说:“超过1亿的中产阶级群体在消费中更加关注品牌、品质和服务,场景化购物、智能硬件、智慧物流、移动商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体验。”
同样的还有新入场的网易考拉,在网易考拉海购副总裁朱静波看来,“消费升级不是简单的消费金额增长,不是买更贵的东西,而是消费者趋势的巨大变化。” 一语成箴,消费升级促使了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网易考拉们所契合的正是在全球范围内精选商品,并将中国消费升级的需求落地。
可以看出,电商平台们似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要摆脱双十一价格战的单一维度,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成为电商共识。历年的双十一让低价促销成为电商的常态甚至是病态,如今“消费升级”成为新的方向标,或许会借助双十一成为电商行业的新常态吧。
经历了前辈们对销售数字的画地为牢,不管是京东还是网易考拉,在今年双十一期间的表态都不再迷信所谓的数字底线,或许天猫本身也在努力淡化数字上的销售目标。
用户的好奇心总会消退,商家的积极性总会降低,电商行业也总会变得更加有序,理性且顺应消费趋势的电商节才是最终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