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从一个人造购物节,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民沸腾的购物狂欢节,一方面归功于阿里高超准确的市场洞察和高超的营销技巧,另一方面,与广大消费者的巨大消费需求密不可分。在双十一到来之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是大规模的增加,这也让其他平台看到了不小的商机。
如今,电商红利已经覆盖到几乎全部消费领域,面对如此广大的市场和繁荣的商机,长期掌控大量社会资金的银行业,自然不愿甘当旁观者。
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首个银行系电商平台。紧随其后,交行“交博汇”、农行“e商管家”、中行“中银易商”、工行“融e购”陆续上线,一时间银行系电商跑马圈地。
事实上,随着电商市场的火爆,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电商平台已经全部上线之外,民生、华夏、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相继推出电商战略平台,而中信银行则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谋划跨境电商领域。甚至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大连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等城商行,也都在电商领域布局。
纵观各大行电商平台,不难发现,银行系电商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b2c和b2b+b2c:
b2c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这类网上商城与淘宝、京东本质上并无二致。作为银行系电商的雏形,最早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商城,几乎也都是以这种模式经营的。
另外就是b2c+b2b的模式。以工商银行“融e购”为代表,在c端面对用户端建立全品类大型综合电商平台,数码产品、食物礼品、金银首饰等消费品一应俱全,利用电商消费的便利性和多频次,拉升用户整体活跃。
而在b端工行通过线下业务延展到线上,吸收商家在平台上进行商品发布、在线交易、供应链融资等,而b端客户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大宗批量采购。除此之外,“融e购”还具备第三种模式资源——b2g,即通过电商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模式。
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银行做电商要带动的是其金融渗透效应。银行类电商的本质,在于一定程度上使用银行信用做背书,通过电商平台获取交易数据,与金融数据整合,最终回归金融产品销售并且银行在支付环节能更为便捷地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附加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