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百家讲坛》的走红,是因为它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股浪潮。如今文化类综艺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戳中了当下中国人的痛点——文化焦虑。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却日渐式微。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很多年轻人放下书本,全部精力都向工作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速成指南”大肆盛行,各类课程、培训、讲座也相当红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类综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国人的需求。这些综艺节目,借助综艺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唤起了观众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然而,文化类综艺真的能够激发观众的阅读热情,从而缓解他们的文化焦虑吗?
相较于《百家讲坛》等节目,《朗读者》等三档节目的优点在于能将原始文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使进行了加工,也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把英文译成了中文。在这三档节目中,没有对经典文本的过度演绎,更容易让观众静下心来,体味诗词、书信、小说或散文中原汁原味的美。
虽然如此,一味地依靠电视节目“涨知识”,并不是长久之计。去年,“丢书”行动曾经刷爆了朋友圈,各大明星牵头参与,众多网友也热情转发。然而,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丢书大作战”之后,又有几个人真正重拾了阅读习惯呢?在转发和点赞之后,大部分网友还是回到了刷剧、刷手机的现实生活。
同理,文化类综艺本质上还是一档综艺节目,仅仅能起到宣传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这些节目中,虽然观众可以获取到一些知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但看电视毕竟代替不了阅读。想要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风味,还需要观众通过阅读经典,自己去琢磨。再出色的文化类综艺,也不是拯救文化焦虑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