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天津独流镇在一夜之间成了众人皆知的假调味料基地。鸡精含致癌物、豉油用工业盐,就连一些香料也是回收用过的八角、花椒制成。据估计,当地至少有50间造假工场,年产值以亿元人民币计,并已运作长达十多年,制成的假调味料销往全国多地。
然而,对自嘲为“元素周期表”的中国人而言,并不只有食品制假如此触目惊心。“激素面膜”、“勾兑洗衣液”、“贴牌假毛巾”……并不起眼的日用品类也成为假货滋生的温床,甚至渗透到更广的区域和渠道中。
价格低廉、真假难辨、损害并不显著,比起要吃下肚的食品,消费者对于日用品假货的容忍度似乎要高得多。孰不知,在另一个阴暗面,越来越“逼真”的假货已经形成一条完整周密的黑色产业链,迅速侵蚀市场,而深受其害的品牌商们正在孤军奋战。
打倒一个,重生一群,赤手空拳的品牌商们如何应对永远灭不完的假货?《天下网商》与深受其扰的品牌商聊了聊,试图找到其中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