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个礼拜前的一则推送,微视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两年前被腾讯战略性放弃,而今以“关闭应用”的结局彻底告别了战场。
回到三年多前,微视的登场迎合了短视频的兴起,且在那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腾讯仍然是很多创业者仰视或辱骂的对象。或许微视的失败和腾讯的战略调整不无关系,但在这个秒拍、快手等短视频应用备受资本青睐,诸如一条、二更等短视频内容创业风气盛行的时代,微视的离场不免让人产生一些遐想。
和微视同病相怜的,还有曾经的腾讯微博,后者的战略重要性似乎比微视还要闪耀。但在2014年,腾讯微博被战略性放弃,微博运营团队被整合到腾讯新闻团队,失去了流量支撑的的微视,恐怕在那个时候就感受到了未来的茫然。
说白了,不管是微博还是微视,都是追逐流量红利的产品,也是流量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微博”的出现,Twitter在中国的门徒不只有新浪和腾讯,最早的“饭否”,后来的网易、搜狐、百度等一系列玩家,热闹程度完全不输于今天的“共享单车”。
能够证明微视是奔着流量红利诞生的,还有产品本身。和现在流行的短视频内容有些不同,微视最早允许用户录制8秒的短视频,并可以将短视频分享给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以及腾讯微博等腾讯系社交平台。
此外,在营销和运营上,微视也大肆借鉴了微博的形式,邀请大批的明星和KOL站台,借助好友互动、熟人社交维持内容的产出和用户活跃度,如此种种。然而微视团队所忽略的是,一旦营销资源收缩,流量入口断流的时候,产品并未形成一定的用户粘性和强大的内容运营,结局往往是惨淡收场。
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流量的价值,和微视同期出现的“秒拍”得益于微博的流量红利,包括腾讯盈利核心的游戏,所取得的成功与微信、QQ等超级APP的导流不无关系。只不过,当“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等观点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互联网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内容竞争”的说法看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
由此便不难想象微视被抛弃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