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古代称之为“名刺”,又叫“名帖”,是向对方快速推销自己的方式,更是商业交往的第一个标准官式动作。而从商业大佬们的名片变迁史当中,我们还能窥见一个个创业者奋斗的艰辛历程和曾经的英雄梦想。
五一假期,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头条号上来了一波“回忆杀”,晒出了自己早年创业的名片,感叹曾经被骗子骗光所有钱。
在名片上不难发现,当时公司名字是“北京京东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雅马哈、日本理光公司、三菱等多款知名光盘刻录机的全国区或大北方总代理。
之前曝光过京东在1999年的年会视频,那时的京东还叫“京东多媒体制作室”,面积只有4平方米,员工只有7个人,主营业务是制作VCD。
从当年默默无闻的线下连锁店到如今的国内第二大电商,让网友们也不吝溢美之词。
名片,古代称之为“名刺”,又叫“名帖”,是向对方快速推销自己的方式,更是商业交往的第一个标准官式动作。而从商业大佬们的名片变迁史当中,我们还能窥见一个个创业者奋斗的艰辛历程和曾经的英雄梦想。
“海博翻译社”,可以说是马云创业的第一家公司,于1994年1月成立。“海博”是英文hope(希望)的音译,马云解释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虽说是杭州成立的第一家专业翻译机构,但当时的翻译市场并不成熟,成立初期生意惨淡,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最艰难的时候,马云将原本就小的办公室分出一半出租给别人当书店,还增加了贩卖鲜花和小礼品等零售小生意,以此补贴翻译社的运营费用。为了降低成本,马云还多次带人前往广州、义乌等地进货。即使当时海博翻译社的运营情况着实堪忧,有几个与马云一起创业的朋友中途退出了,但马云一直坚持着。他英语班的学生还一起帮他到百货大楼门口发传单、拉横幅、做宣传。一直到1996年,海博翻译社终于转亏为盈,外租的半间办公室也重新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