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垄断全球票房市场的,基本上都是好莱坞特效大片。不过,一面是特效大片在票房市场呼风唤雨,另面一则是特效公司面临着生存窘境。
今年4月26日,数字王国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在2016年期间,数字王国收入为7.6亿港元,亏损近5亿港元。而分析数字王国盈利构成,钛媒体记者发现,高投入低利润的“视觉特效制作”为6.1亿港元,仍旧是占绝大部分,达80%,而且主要收入来自北美市场。
实际上,入不敷出一直是诸多特效公司困扰的问题。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风光无限捧走了4座奥斯卡小金人的同时,为他承接特效制作的 Rhythm & Hues Studios 却濒临破产。而且,在奥斯卡颁奖当天,即便是该影片拿了最佳视觉效果奖, Rhythm & Hues Studios 公司近500名特效制作人员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场外发出了抗议,原因是公司无预警申请了破产与裁员。
相似的剧情也曾在数字王国身上上演。2012年,因为财务问题,数字王国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2012年9月,小马奔腾一度成功收购数字王国。不过,到了2013年,数字王国被香港上市公司奥亮集团斥资3.92亿港元收购小马奔腾美国公司拥有的70%的股权。
虽然几经转手,数字王国的股份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面对的行业现状并没有改变,高额的制作成本和有限的收益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由于美国特效电影制作周期长,加上高昂的劳动成本,在2003年至2013年十年期间,好莱坞甚至出现了一波特效公司倒闭潮,大大小小三十几家特效公司关了门。
在去年,不仅仅是中国票房市场增长遭遇滑铁卢,全球票房的表现也不惊艳。根据3月22日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发布的《2016年电影市场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增长放缓,仅为0.5%,而这还是在这一年全球银幕数增长了8%的情况下。
虽然北美票房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14亿美元,但是 MPAA 分析增长的来源主要是在2016年北美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1%。然而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去年总票房则下降2%,拉美地区更是大幅下滑18%。
尽管一般大片背后的特效制作公司不参与影片票房分账,但是,依靠特效大片撑起电影票房却呈现低迷的增长势头,对视觉特效行业而言,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
现如今,一部要求高的大片一个镜头都是几家公司合作完成,这也要求各家公司拥有相通的软件和技术。这样的技术普及化,让美国特效公司早已不占优势。而近些年,日韩和新西兰等新兴特效工厂的兴起,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得美国特效公司过去高枕无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何开辟出新的出路扭转局面,正是像数字王国这样的特效制作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