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赋能之下,金融逐步走出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柜台,通过网络,极大地扩张了服务半径,触达到中国更多的人口。因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也开始享受到中国13亿人口的红利,普惠金融逐步铺开。
与互联网扩散、颠覆的属性不容,传统金融业为了控制风险,往往是克制、保守的。“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
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基础数据的缺失。 金融作为一个纯数据和金钱的行业,铺垫好数据基础后再拓展上层应用,技术杠杆加持下,想象空间巨大。
需求即市场,从2012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公司进入到大数据金融服务的赛道。
百融金服的定位,便是普惠金融的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据介绍,从2014年脱胎于百分点科技至今,经过三年的发展,百融金服已经积累实名人口数据6.8亿,截止到2016年年底,整体服务客户数超过1500家,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网贷平台等,成为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中走在前列的公司。
近期,36氪对百融金服的CFO赵宏强进行专访,分享百融金服对大数据风控行业的发展机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百融未来的的思考。
以下专访内容,希望能为业内人士带来启发。
第三方大数据金融服务商的机遇:消费金融井喷以及金融机构的窗口期
2016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已经突破了22万亿。从2012年以来,消费金融市场一直以18%左右的增速在扩张。
国家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井喷的消费金融行业也是不匹配的。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央行征信局覆盖中国8.6亿人口的数据,但是由于许多人在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借贷历史,其中有约5亿人是没有信贷记录的金融“白板用户”。
民营第三方大数据金融机构的另一个机会,在于传统金融机构自身成本和机构反应速度。
自建底层数据平台和风控团队,每年的IT成本、人力成本在500~800万之间,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将这部分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外包团队,显然是更经济的选择。
“普惠金融的目标受众很多是四线城市以上,二线城市以下的居民,这部分群体的信贷记录,在央行征信数据库中重合度不到30%,因此仅仅依靠央行征信数据和传统风控策略、模型面向这部分群体进行营销和放款,ROI会非常低。为了确保业务增长,需要用到像百融所提供的基于多维度数据的风控平台”,赵宏强解释道。
金融机构的核心需求,是在一定的风险承受限度之内,尽可能低提高核批率,前端营销策略的改变、风控相关的新数据维度的应用,都需要对基于多维度数据的风控模型进行重新调整、测试,再投入使用。光靠金融机构内部数据量和研发资源,很难与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同步。另外,传统的信贷核批效率也无法满足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审批需求。
赵宏强举例,百融金服的产品能在收到查询请求后毫秒级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评分计算,然后向金融机构返回查询结果,满足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实时审批场景需求,另外,百融金服还定期为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的大数据风控模型,做调试和持续优化,确保模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