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南都记者还拨通了一位自称提供“自媒体培训”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是一群大学毕业不久的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不仅提供自媒体培训,还承包运营自媒体、接广告、卖账号等一系列的业务。
该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只要缴纳约800元的会员费,他们便教会炮制自媒体爆款文章的技巧,以及提供各类辅助软件。
南都记者按照该工作人员的提示,在QQ群的群文件上看到,这类软件不仅包括“伪原创软件”,还有诸如“原创检测软件”、“秒赞大师”、“去水印软件”、“热门关键词抓取软件”、“文章自动排版软件”等在内的软件。
对于兼职做自媒体的收益,该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一天花两三个小时,基本可以收益100多块,一个星期可以赚上1000块,一个月下来收益还是很可观的。我们的会员也基本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的。”
覃照(化名)是一个由7人组成的自媒体团队的负责人,按照他的说法,他的团队同时运营着三百多个自媒体账号,一个月总共有10万元左右的收益。“这点钱算少了,我认识的有一个月收益30万的。”覃照说。
覃照对南都记者表示,“淘宝上卖的爆文神器根本没什么用”。其告诉南都记者,他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出身,为了打造更好的“爆款文章”,他用自己“独特的算法”研发了一款采集软件,对文章的阅读数据分析可达“千万数据”。
“淘宝上那些小玩意,能分析得了几万阅读量?”覃照表示质疑。“在产品的初期阶段,你可以复制粘贴别人的文章不用修改,这样推出一些号可以让你赚钱。但到了后期,采集完文章后,除了抄袭,还要加工成半成品。”
“洗稿”式侵权难界定
年初,第三方平台“维权骑士”通过对四千多自媒体作者的问卷调查,出台了一份《2016自媒体行业版权报告》。
调查显示,近六成自媒体作者曾遭遇过内容侵权,侵权现象泛滥。但维权成本太高,维权收益太低,成为自媒体作者们维护版权时的痛点。
在这项调查中,微信公众号上侵权文章达859405篇次,手机 百度 44094篇次等,部分内容平台存在以技术手段持续爬取他人原创内容、大规模进行内容侵权的行为。
5月4日下午,“维权骑士”创始人兼CEO陈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维权骑士”打击抄袭,覆盖的原创内容来源,包括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简书、 网易 订阅号等主流平台。
截至目前,“维权骑士”签约的原创源有1.7万个左右,覆盖检测的内容是180万篇。维权成功量是20万批次,通过公开致歉和解的数量是1.6万篇次。
那么,原创保护的现状如何?陈敛说,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一群“羊毛党”通过洗稿、拼凑等新形式,打造包款文章。让很多原创作者汗颜的是,部分“羊毛党”还会有抢先申请原创保护的行为,致使一些原创作者自己推文时拿不到原创标,“这种伤害很大,需要微信公众平台严肃处理”。
不过,对于洗稿这种新的抄袭形式,陈敛也表示很头疼。他称,依据著作权保护法,在法律上也是对洗稿这种行为也很难界定,相对来说,概念比较模糊,“我们主要在法律框架内做维权,所以针对洗稿的行为,尚未纳入维权范围”。《2016自媒体行业版权报告》中也提到,经过洗稿的文章,很难看出和原文之间的关系,因此原作者也难以进行维权,同时法律法规也仍待完善。
陈敛坦言,虽然很多爆款文章存在洗稿行为,但是这种情况相对标题党来说,比例很小,“薅羊毛的人以改头换面的居多,其次是整合拼凑,这些行为对原创作者的伤害是相当大的”。
陈敛指出,各个平台处理侵权稿速度上有所差别,像头条号、简书等,对抄袭内容的打击力度相对较大,基本上可以在12小时内处理被举报的爆款文。也有一些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 微博 平台,在处理侵权稿上的态度比较暧昧,维权方式和渠道都相对滞后,这也让维权保护相对难以推进。
针对洗稿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著作人身权中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自媒体运营者的“洗稿”行为,显然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对此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删除作品、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朱巍介绍说,对于一些造谣、捏造事实的文章,则属造假、蒙蔽读者,涉及欺诈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失信行为。根据网信办相关规定,自媒体公众号必须实名注册,因此如果涉及多次侵权的行为,应在其个人信誉中被记录,严重者还应列入黑名单,其它网站也应参照黑名单拒绝其再入驻公众号。
朱巍表示,各内容平台应该遵循“避风港原则”,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一旦被告知,则有删除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