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发表了一场题为《转折点上的中国经济》的演讲,演讲中他提到尽管每年政府增加的投入并没有减少,但过去几年间,中国的GDP增长却在不断地下降,这是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许小年给出判断,一旦到资本收益等于0的时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宏观政策失灵。
他在演讲中还以麦当劳为例,谈了谈为什么没有高科技也可以创新。
以下是许小年当日演讲的全文: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处于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能否顺利过渡,决定了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态势。这几年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间段。转折是从资本积累到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这是它一个很大的特点。为什么经济要转型?如何去转型?为什么企业的经营模式要转型?如何去转型?这是今天我演讲的主要内容。
数量型增长无法持续
在讲这些内容之前,我介绍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生产函数),有助于我们理清转型的来龙去脉。这个数学公式的左边Y是GDP或者是企业的产出,右边有几个字母,A代表技术,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这个公式就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国家的经济、GDP也就是左边的Y由什么决定?由三个因素决定: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出同样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达,左边是企业的产出或者产值,右边是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本与劳动的投入。
用这样一个公式想要表达什么观点?这个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用世界各国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个公式大体都是成立的。企业层面上我们没有做太多的分析,从概念上大家都可以接受,一个企业它的资本投入或者产能越高,劳动力雇佣得越多,它的技术水平越高,它的产出就越高。
这个经验公式用来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增长,来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一类经营模式或者是增长模式是“数量型增长”,就是单纯依靠资源的投入,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驱动增长,K和L增加,左边的Y增加,这叫数量型增长。第二类增长是“效率型增长”,不是靠K和L而是靠提高A,A代表技术水平。这个A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技术,他是广义的技术,包括了制度的因素。效率型增长的特点是,如果A的数值更大,你不用增加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左边Y也会更高,所以他是依靠提高K和L的效率来驱动增长,而并不是靠增加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来增长。
同等数量的资本和劳动,如果效率更高,不必再增加人、不必再增加产能,也可以获得产出的提高。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手机生产厂,它的生产能力是给定的,如果生产苹果手机,这是什么样的产值?如果生产小米手机,那又是什么样的产值?两种不同的产品反映在公式的A上,苹果所代表的技术水平不是小米手机能够相比的。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你不必增加产能,不必增加人力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增长模式。一类是数量型增长,一类是效率型增长。
这两类增长模式本质的不同就是数量型增长无法持续,它依靠不断地增加投资、增加资本,这个增长虽然在一个时期内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但是无法持续。为什么无法持续?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核心的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叫做“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个词听起来好象有一些太学术化,我解释一下实际上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常识。在其他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资本投入虽然可以带来GDP的增加,但是每一单位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低。
我们设想一下农民种一块地,假设在刚开始的时候,农民完全是用劳动种这个地,他没有什么资本的投入,没有拖拉机、化肥、灌溉设备,完全就是靠简单的劳动工具来种这块地。大家设想一下,在纯体力劳动的情况下,亩产能够达到多少?我们去陕北下乡的时候,当时亩产只有300斤,所以“大跃进”时期有人说亩产万斤,但凡有一点农业生产知识的人就知道怎么可能是万斤呢?我怎么也想象不来陕北的土地上能够产出万斤粮来,我们当时只有300斤亩产。
现在我们再想象一下,给农民配一台拖拉机亩产能够增加多少?大概能够增加100斤左右。如果能够提高100斤现在是亩产400斤。我再给他增加第二台拖拉机,各位想一下第二台拖拉机带来的增产效果是多少?要比第一台要少,因为土地已经深翻过了,第二台拖拉机再来深翻一遍,他的效果就比第一台要差。我们设想第二台拖拉机带来的亩产是50斤。配第三台拖拉机的时候呢?增产效果是0,也许是5、6斤。继续增加资本投入总会到达一个点,在那个点上追加的资本没有任何影响。这就叫做“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当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到0的时候,你再追加资本,没用了,亩产不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