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大新闻,是说中科院宣布造出了全新的量子计算机。一时间主流媒体蜂拥报道,让“中国造出世界第一”的历史上有多了一笔。而国内众多媒体的报道标题,纷纷打出了“中国造出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之类的说法,甚至引述外媒来论证这一消息的准确性。
但恐怕事实又一次在媒体口中被微小的“断章取义”了一次。按照中科院的标准说法,这次成功研制的,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注意,这个说法是有很多定语的:首先它是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计算速度的,其次它还是“光量子”计算机。
当然,以潘建伟教授为首的中国量子计算科学家们居功甚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打破了欧美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垄断和封锁,尤其这次宣布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让量子计算的应用度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但如果非要说这次的事件是量子计算机从0到1的破局,那未免太不尊重科学家们的劳动了。量子计算是一个长期课题,每一小步都意味着更多可能。所以重新理解下量子计算及相应技术应用化的实际境况,看来还蛮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