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网易云音乐把点赞数最高的5000条乐评印满杭州地铁1号线和整个江陵路地铁站,之后迅速燃爆朋友圈;3月26日,QQ音乐与NIKE打造跑步电台的跨界合作,以NIKE+用户数据为依托,根据跑步爱好者的速度推荐不同歌单,支持好友PK等创新音乐玩法,引发体验热潮;3月31日,由酷狗独家打造的“鹿晗Xplore探索音乐高铁专列”一经发车,便得到了大众粉丝的热切关注......
一次次简单的市场营销,印证了一场迁徙的基本完成——实体唱片式微,数字音乐平台成为音乐主要承载地,并占据更多与音乐相关的舆论高地。
唱片辉煌不再,中国音乐产业进入流媒体时代
说到唱片,很多人或许会心头一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几代人的青春过往。
有个朋友就曾说过他上高中时,一家心爱的唱片店快要倒闭了,5块钱就能买到一盘正版磁带,于是每周都要跑去买上几盘,回到宿舍一个一个慢慢拆开,高兴得像个200斤的孩子。但很快那个唱片店真的倒闭了,路过再也没有音响摆在门口放最新的音乐,感觉青春被人拿走了一大块。
当然,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唱片最火的时候,就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时唱片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张学友、邓丽君等流行歌坛的大腕不断呈现出一首首好歌,海量唱片被灌制线源源不断的灌录出来,上市后一张专辑就能引发成千上万粉丝集体疯狂追捧。但到了90年代末,从广东开始席卷全国的盗版(HDVD)巨浪一下子就把唱片公司拍到沙滩上了,这场面一直持续到2004年。
但2004年并不是唱片业回暖,而是更糟。这一年数字音乐出现,数字音乐以及网络下载的冲击让这时的音乐产业几乎没有版权概念,之后2005年中国第一张手机唱片《你是我的玫瑰花》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以往通过CD、卖场、网络等渠道发布的传统营销模式,这一颠覆式的变革也让传统唱片行业急剧萎缩。
近两年互联网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整个音乐产业,各种互联网音乐创业公司层出不穷,又加速了唱片的消亡。海量的APP不断抢占用户的时间存留点,多元的娱乐方式挤压了音乐产业的生存空间,并造就了音乐生产的浮躁,越来越多的艺人不再出唱片,而是将音乐转移到了电视节目或现场演出中,可以看到:“传统唱片已经死去!”
而这时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也从唱片转变到流媒体时代,于是移动音乐应用的战争打响,市场格局开始生变,在数字音乐平台青睐独家购买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库,再通过分销的方式将内容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获利的形势下,巨头也纷纷砸重金进入版权的争夺大战。
一方面,BAT三大巨头资本不断加持音乐市场。阿里巴巴已战略收购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等,完成数字音乐的路径布局;腾讯的QQ音乐则通过大量撒钱大量购买音乐版权来搏杀市场,拿下了华纳、YG、索尼、英皇、华谊等多家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代理;百度已将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静听等诸多数字音乐产品整合,完成新平台“百度音乐”的布局,并与多家音乐内容版权方达成了版权合作。
另一方面在BAT之外,网易云音乐、乐视音乐也风头正劲,在大量充实曲库的同时也在不断购买正版版权,这一系列动作下数字音乐版权迎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