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上市和线下,淘品牌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多平台发展战略,以此来缓解对天猫的完全依赖,可时至今日阿里电商依然是众多品牌的主营阵地,而且线下渠道的营收并没有展现出太惊人的生长力。
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三只松鼠在天猫商城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高达78.55%、75.72%和63.69%,而茵曼母公司汇美集团2015年来自天猫、淘宝网收入占比为56.6%,京东商城收入占6.3%,即使是较早开始布局实体店,主营收入占比中,线上营收为11.1亿元,占比97.99%,而线下渠道的营收2297万元,占比仅为2.01%。由此可以看出,由平台孕育的淘品牌,想要凭借实体店打破渠道的受制于人,所要跨越的将是几乎从零开始的鸿沟,即使是和线上营收平分秋色,看上去也是个难以企及的幻想。
更重要的是,淘品牌走向独立之路的几大步骤,或许少了阿里根本不行。一方面上市过程不仅需要阿里成立的专门办公室协助,新三板融资或者向IPO进军更需要阿里的引领。尤其是融资方面,阿里和IDG曾经领投过茵曼,如今这些淘品牌生存空间受挤压也会波及平台收益,再加上新零售的布局难免需要淘品牌进行实践,所以抱住阿里的大腿更有可能获得资金帮持。
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店本身既是作为淘品牌走向独立的尝试,又因与阿里新零售的概念不谋而合,而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先头兵,这就决定了风险剧增的情况下,淘品牌不可能单打独斗。去年双十一期间,包括苏宁、银泰等在内的405家线下门店品牌,总共有10万家门店参与了阿里巴巴的智能化改造,与此同时众多淘品牌都参与到了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活动中,如今越来越多的线下门店正在吸纳淘品牌入驻,这足以证明阿里不仅从战略上引领线上走向线下的布局,而且直接参与和影响淘品牌开拓线下渠道。
不过这种干预其实有双重作用,虽然能给实体店开设和运营提供一些便利,但是淘品牌的角色更像是打通线下零售的马前卒,有可能成功撬动市场,也更有可能身先士卒,沦为阿里联通线上线下的炮灰。总而言之,目前淘品牌在和阿里平台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唯有顺应未来新零售的潮流,尽量趁机减弱与平台的联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空间,只是完全跳出约束、实现独立自主还不太现实。
生于斯,长于斯,可绝不愿死于斯,这是所有淘品牌的共同意识,可羽翼未满、壮志未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