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两天,很多朋友开始关心起第三方支付的乱象抑或风险问题。其实,说实话,经过监管近几年的高压整治和一系列治本性制度的出台,这个行业真的掀不起什么浪了。
不过,就着这个热点,我们不妨简单了解下第三方支付,也简单回顾下过去几年,第三方支付究竟犯过什么错。
第三方支付的三类业态
第三方支付这个名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第三方,主要是区别银行的支付职能,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官方称呼一般是非银行支付机构。从业务的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三类,分别介绍如下:
网络支付: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
从具体牌照的角度,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四个细分业态。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支付机构,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易付宝等,主要指其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职能。相比之下,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并没有发展起来,比较小众。
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最直观来看,我们在线下购物时刷的POS机,便是由银行卡收单机构提供的收单工具。
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常见的各类购物卡,基本都属于预付卡的范畴。
自央行2011年5月起,央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即支付业务许可证,先后分8批发放270张牌照,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受理、预付卡发行、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7个类别,如下图所示。由于同一个支付业务许可证可能包括几个细分类别,所以从细分类别的角度加总,是远远超过270张的。
从2016年以来,监管暂停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后来因为违规吊销了三张牌照,之后是鼓励同一集团法人进行牌照的合并,又减少了12个左右,所以截止目前,剩余的牌照仅有255张。
讲到这里顺便说一下,自从央行暂停了支付牌照的发展,市场上便开始了牌照炒作之风,疯狂时一个业务空白的牌照可以卖到十几亿。这里要注意的是,大家热炒的基本为互联网支付牌照,对于银行卡收单、预付费卡或其他几个小众支付牌照,大家的炒作热情远没有那么高。
第三方支付能有什么风险
讲到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点,基于不同的业态,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备付金挪用、反洗钱、信息保护、不正当竞争等几个方面;个性问题上,互联网支付领域易遭受欺诈风险,银行卡收单则涉及套码、切机、二清等问题;预付费卡则主要涉及到商家后续服务风险等。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