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计划中,支付宝钱包将自己定位为平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是为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在对自身做弥补。
潜在竞争对手
在O2O专业研究与服务机构、品途网副主编彭成京看来,PC端的在线支付已经成熟,智能手机普及也已让用户接受了在线支付,接下来,把PC端的在线支付移植到手机端只是时间问题,而当下抢占手机端移动支付正逢时机。目前,支付宝已经拥有超过3亿的实名用户,到今年三月底支付宝移动支付笔数超过2500万笔,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此外,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资源导入,都使得支付宝的未来计划推进得更快、更准。
以免费Wi-Fi项目为例,Wi-Fi是接下来移动入口的又一个争夺焦点。任何手机联网应用的运行都离不开网络,这是源头。“支付宝将支付场景扩大到手机应用的源头——联网入口,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动作”。对应未来计划,当用户进入Wi-Fi覆盖区域,即使用户不去主动打开支付宝,甚至没有安装支付宝,Wi-Fi也可以提醒用户打开或安装。这既可以被看成是广告,也可以作为完善支付场景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不担心流量的情况下,用户决策是否要安装一个应用要相对容易很多。
支付宝钱包寄希望于——新的移动端入口,从而能带动阿里旗下其他移动应用的崛起,这在事实上操作起来并不轻松。“O2O市场的竞争,这不单单是支付宝在做,银联、微信,以及一批第三方支付企业、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都在虎视眈眈。”
首先,微信支付和银联是支付宝最强劲的两大竞争对手。微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它依托庞大的用户量与天然的移动端入口。但也有劣势,微信给用户的第一印象是通讯工具,而不是支付工具,尽管它拥有支付功能,但绝对没有专业支付工具在功能上更丰富、技术上更进步、体验上更流畅的使用体验。微信支付需要连续点击多个窗口才进入支付页面,“隐藏”得比较深。
同时,银联也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银联现在也在积极布局二维码支付,银联本身更具有交易支付的优势,兼具政府背景关联,某些层面甚至可以影响交易规则的生成和改变,因为体制问题和思想上的滞后,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缺乏经验。而将来银联卡假设可以做成NFC非接触交易方式,并覆盖全部生活服务场景,这对手机端的在线支付将产生一定冲击。
最后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他们量小,切入点比较窄,但也有可以操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