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褚橙、阿根廷红虾、澳大利亚牛排……提起生鲜电商,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些高档水果和进口食材,这正是生鲜电商同质化严重的缩影。市场研究机构速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水果、水产海鲜和奶制品作为生鲜电商销售前三甲,占比分别为26.42%、23.24%、18.24%,合计已近七成。生鲜电商沱沱工社CEO杜非也在离职后坦言,生鲜电商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同质化竞争,缺乏内在核心竞争力,“企业没有自己的特点”。
那么,是因为生鲜电商缺乏创意吗?并非如此。造成生鲜电商同质化的原因正是行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是冷链物流建设不足带来的高腐损率。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欧美国家冷链流通率超过95%,这让生鲜冷链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刚说:“生鲜产品在仓储、运输以及终端销售过程中极易出现损耗,保鲜所需的冷链系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成本颇高。”某生鲜电商高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缺乏足够的“最后一公里”冷链支持,生鲜电商不得不选择泡沫箱、冰袋等包装,还得再支付运输费用。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化,也让生鲜电商缺乏在上游的控制力。深农电商总部总经理陈磊表示,所有农产品电商都面临标准化的问题。之所以货不对板导致客户投诉,是因为产地碎片化,资源化和标准化难度极高。为避免投诉,生鲜电商不得不在购买货品后自行分拣选货,这必然带来货损进一步提高。此外,生鲜电商有限的体量也让它们在竞价中缺少话语权。
上述生鲜电商高管表示,电商的竞争力应该来自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利润也应该来自于直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渠道。“但现在生鲜平台能吃下的货量有限,大部分生鲜品类其实还是来自于中间批发商,生鲜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线下实体区别不大,议价能力并不高。”上述生鲜电商高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