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标准化自动驾驶平台的列装,可能给行业带来的震荡效应。
互联网巨头的驾驶技术,更多集中在运用云计算这个先天优势来解决交通场景中的决策问题。
但这个逻辑其实在运用中有很多可疑之处,比如无法联网时怎么办,比如云计算的响应速度是否有资格指挥交通速度,再比如不同的云计算体系在驾驶应用中是否可能出现误差,这种误差谁来监管?
毕竟交通的核心命题永远是安全,这跟智能手机不一样。比如手机基本无需考虑严寒、高海拔、极短时间等场景中的运算,但车辆却必须适应所有极端情况。
而标准化自动驾驶平台,却可能采用通用原则下的内部运算,来进行嵌入式的人工智能判断和驾驶系统的内部生态化。
一套完整的、可更新可通用的核心运算系统,也可以相对低成本、开放性的让更多车辆成为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车辆。这种做法的商业意义似乎比技术解决方案更重要。
无独有偶,奥迪和奔驰也都在积极建设标准化的ADAS系统,似乎占领行业标准和底层技术加持=占领未来产业决策权,已经成为了汽车制造业的共识。
总而言之,标准化平台的思路开始让互联网造车的很多固有优势被怀疑。似乎运算+识别的技术门槛也可以不那么难以超越。
汽车制造业的传统寡头一方,在找到运算巨鳄和行业专家这两大帮手后,很可能找到了更正确的驾驶升级之路。当然了,各方势力在复杂的合作与资本操作下错综复杂,究竟结果如何,还是事在人为。但互联网造车的紧迫感,或许应该比想象中更重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