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美团开始在南京试点打车业务,这让同为TMD阵营的滴滴不免有些尴尬。
去年在乌镇的时候,程维说滴滴的订单量每天达到2000万单,GMV超过Uber全球,订单量是其3倍。不客气地说,把其余几家打车、拼车、代价等出行平台的订单量全加在一起,也未必赶得上滴滴。
不过不好意思,这不是滴滴一统江湖的证明。从2016年底各地网约车新政出台开始,滴滴仿佛陷入了一场水逆。
对内来说,多个产品线进入寒冬。新政压力下,北上广等多个城市的快车业务面临整改,如果把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和司机全都排除掉,二线城市还好,一线城市业务恐怕会缩水大半。
另外一个变故迭生的业务线是滴滴巴士。虽然去年6月就有了一轮唱衰互联网巴士的浪潮,但是滴滴还是坚持把巴士业务维持到了今年1月份,然后用一个短信通知了它的“死亡”:我们正在加速产品迭代升级,班车服务将暂停运营。
对外来说,不少滴滴的新敌旧友虎视眈眈。专注B2C业务的神州和首汽纷纷开始接入出租车和私家车,想从车源上和滴滴打一场擂台赛。地方网约车平台兴起,泉州、银川等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约车软件,与滴滴等全国性平台展开巷战。
他们之中没有一家能和滴滴掰手腕,但他们的存在让滴滴不得不时刻防备。一旦掉以轻心,这些公司随时都有可能反扑——即便是狮子,也敌不过群狼。
迅速崛起的共享单车也在挤压滴滴的空间。滴滴方面曾提供这样一个数据,大约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3公里,人均每天3公里出行频次约为两次。目标锁定在短途领域的共享单车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等待时间更短、更自由、更便宜。
所有的竞争都不如滴滴自身的状况更让人焦虑。在和快的、Uber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后,投资人都在等待着滴滴能够在“消灭”了所有主要竞争对手之后,进入盈利的轨道。通常剧情也应该如此,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之后,赚钱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对滴滴来说,赚钱谈何容易。
钱从哪儿来?最终必然是乘客买单。对于已经习惯性接受补贴的用户来说,价格回升到正常水准时他们就已经开始抱怨,今年春节前后高额的调度费甚至让滴滴成了全民公敌。再加价?估计滴滴也不敢。
和其他平台上的专车相比,快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其价格。但是如果算上神州、易到、首汽给出的充返力度,快车与专车之间的价格空间就会大幅缩水,势必会有部分滴滴的用户会选择价格略高,但乘坐体验更舒适的平台。
谈到补贴,滴滴的体量就成了“甜蜜的负担”。如果要针对单个用户提供和竞争对手相同的补贴,滴滴需要补贴的资金会是其竞争对手是十倍甚至百倍。换句话说,滴滴是不可能再发起价格战的,即便其竞争对手发起价格战,滴滴也不敢应战了。
随着政策收紧,滴滴会出现车源减少的情况,如果价格优势不再,那么竞争对手完全可以通过价格这一点来拖住滴滴,甚至还有可能从滴滴手里抢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以滴滴出行的体量,市场份额的微跌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怕就怕,陷入恶性循环:车少价格高、乘客逃离、单量减少、司机逃离、车少价格高.....要止住这个恶性循环,很可能又会陷入价格战。
在商业之外,滴滴和政府的关系还需要改善。在北京和上海网约车新规草案出台时,滴滴强硬回复称这是变相的数量管控。但这个态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地市交委的态度,严厉的户籍和车籍限制给滴滴上了一层紧箍咒。今年初,神州和首汽相继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后,作为行业龙头的滴滴还在苦苦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