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国外是一家科技感非常重的公司,除此以外,还是一家被纳入市场营销教材的公司,数字化与互动可谓是玩得得心应手。
这次“用星说”固然具有其创新之处,但星巴克在国外也曾推出过类似的功能。
例如,在 2016 年 6 月,星巴克就在 Office Store 上线了用于约咖啡的插件 。用户可在通过 Outlook 发出的邮件中选择标示任意一家星巴克门店,然后发给朋友,甚至还可以赠送一定数额的星礼卡。甚至早在 2013 年,星巴克也曾和 Twitter 合作,推出“Tweet-a-Coffee”服务,允许用户向 Twitter 好友和粉丝赠送价值 5 美元的星巴克抵用券。
通过社交促进卡券消费交易,只是最直接鼓动营收的方式。除此以外,星巴克在国外还推出了很多偏品牌文化的数字化推广。例如,在 2016 年 12 月,星巴克联合《辛普森一家》常驻编剧,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星巴克“第三空间”特质的动画,在 Youtube 等视频网站上广受欢迎。
2015 年 7 月, 星巴克和《纽约时报》合作 ,让顾客在星巴克 app 里免费阅读《纽约时报》的付费内容;次年 5 月, 星巴克和流媒体音乐服务上 Spotify 达成合作 ,让店里的员工和顾客使用 Spotify 自由选择店里的音乐。而这些“花样玩法”,嫁接到中国也可找到相呼应的实现方式,但星巴克中国为什么没有快速将这些方法借过来?
据介绍,星巴克中国近几年来一直在摸索如何将全球数字化经验和中国现实作最更好的结合。
(全球数字化创新)在中国落地必然会涉及到我们自有的、以及该如何与第三平台合作,来拥抱创新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一些思考。我们也在加大力度建立我们的数字创新的团队,希望以后步伐可以走得快一些。
刘文娟如此评论道。看来,2016 年应该是星巴克“发力”做数字化的元年,也终于在年底逼出大招“用星说”。而且,在 2016 年底发布的 未来五年计划 中,扩展星巴克中国移动端和数字平台也被提上了议程,而对数字创新团队的扩建也与之相呼应。
但在实际“动作上”,星巴克中国数字化可能还是会以更为谨慎的方式推进,刘文娟在采访中说道:
虽然大家现在才看到“用星说”这个产品,但这个产品其实我们已经琢磨很久了。
看来,在数字化这个方面,“星粉”们还是要多给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