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鼻祖”Vine之所以亮相惊艳终究后劲不足,乃是因为钻了YouTube未发力移动端而Instagram又未重视短视频的空档,一旦二者反应过来,YouTube夺走了草根达人,而Instagram则抢走了明星和时尚网红。
或许更重要的是,Vine从未像YouTube那样营造草根飞扬才艺的社区氛围,也未像Instagram那样打造分享文艺、时尚生活的产品气质,而Vine固守至垂死之迹的6秒短视频看似像视频版Twitter一样门槛很低,实则对于脚本、分镜都有很高的要求,明星网红更愿意选择60秒的Instagram来展现自己,而6秒之内也很难造就一个短视频网红(6秒之内更接近于GIF,不过虽然快手GIF初期的视频录制时限在9、10秒之内,不过只要长按还是能拍出17秒长视频)。
而超短视频只有在社交场景中才能为普通用户高频、长期使用,虽然Twitter将Vine招致麾下,奈何它“社交媒体”四字中,媒体远大于社交,所以未能将Vine打造成一款Snapchat这样的视频社交工具。
在Facebook和Instagram双重夹击之下,Snapchat之所以能够破局而出,也是因为Instagram只是短视频社区,而Facebook收购的WhatsApp也未能与Snapchat在视频社交方面正面作战,直到去年眼见Snapchat势如破竹才点拨手下的两枚旗子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不加遮掩地copy Snapchat的视频社交功能,这才勒住了Snapchat狂飙突进的马蹄,使其用户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相比于美国在短视频社交方面的“三英战吕布”,国内的短视频社交没有悬念,微信、QQ之争也不过是内部矛盾,微视的炮灰也是因为腾讯社交基因过于强大,另起炉灶何如内部嫁接。
在短视频社交方面,敢玩且会玩的QQ远远走在微信前面。相比之下,用户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要照顾一二三四五六七线城市,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的微信在短视频方面每一步都谨小慎微。
而国内短视频平台和内容之所以迎来了春天,一个原因是上一波Web 2.0时期与YouTube同期而起的优酷、土豆、六间房们的“拍客运动”出师未捷,纷纷转型为长视频(影视综艺)网站。“中国版YouTube”王位空虚才有了移动时代的纷争又起,至今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