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光靠技术创新还不行,需要搭建起支撑整个产业结构的“四梁八柱”,在这一层面,国家顶层设计不可或缺。
事实上,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人工智能”一词就已在国家各类文件中频繁“亮相”:2015年7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在去年年底,《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已印发。
其中,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里,明确了人工智能的总体思路、目标与主要任务。该方案指出,到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并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全面升温,人工智能技术大面积“落地”,产业生态结构基本形成的一年。
“将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才是硬道理。”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2017年作为人工智能的落地年,提高教育、医疗等不同行业的顶尖专家工作效率,使其在一线的工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这才是给老百姓最大的惊喜。”
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基础、技术水准等方面不输世界先进国家,但在实践经验、人才基础等方面,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给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带来阻碍。因此,2017年,突破应用瓶颈将会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的当下,谁率先在应用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李彦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