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小蓝单车首驻深圳,12月,进驻广州,随后基本上以十五天一座城的速度进入成都、北京、佛山这几个城市。
梳理来看,小蓝一开始打出的体验感的高姿态后,相对摩拜和ofo快攻快进、广撒网的战略不同的是,小蓝选择去打透城市,李刚说,“我们会尽量把战场缩窄”,不会一次性进入很多城市,但是每进入一个城市都要成为这个城市至少前两名,我们要力争成为他的第一名。
单车投放密度是第二顺位的事,以北京一地为例,3月初开始投放,两三周左右小蓝方面共投放了大概7万多台车,在接下来3月末要投放到13-15万台车,在4月份投放在15万以上。他希望能基本跟摩拜的密度持平,“我再去利用我的产品好骑和产品效率高,来去达到我们订单数更高的要求”。
按照打透的战略,作为被重点关注的“每天每台车被骑次数”数据,小蓝官方给界面新闻呈现的版本是,小蓝基本上在深圳和南京达到摩拜的1.5倍,是ofo的将近三倍。根据上文逻辑,假设三家投放单车数量无太大差异的话,那么小蓝的订单总数就会比摩拜和ofo还要多,但ofo和摩拜无论是先发还是产能优势,各方口不统一,我们始终需要对数据存疑。
尽管在外界关注的市场占有率、日订单数、用户数、骑行数上单车折损率等数据上,各方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李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曾有好事者在想测某平台的单车上随意设置了15个GPS,通过骑行轨迹和数量来跟踪,就能估算出该平台平均的日订单数。
此外,相对于摩拜总融资额3.55亿美元(约24.5亿人民币)和ofo累积融资5.8亿美元(约40亿人民币),小蓝单车集中精力先攻打少数几个城市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按照造价最低小蓝单车bluegogo 1000元一台来计算,预计15万规模的北京投放密度需耗1.5亿人民币的投入,生产成本制约了一部分的铺车扩张,而这笔资金则接近去年11月野兽骑行所披露的融资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共享单车涉及冗长的硬件供应链,往往需要在最终组装出厂之前,将资金用于前期开模、购置元件,这也要求共享单车平台有着同样庞大的现金流。因此也不难理解小蓝“集中作战”的市场战略。
截至目前,2016年4月上线的摩拜已将服务扩展至29座城市,总单车量80万;ofo覆盖城市为43座,平台车辆总数达100万,而ofo方面表示今年要覆盖200座城市。在今年,双方向市场投放的单车极有可能均超过1000万辆。
根据这样的速度,小蓝单车给出的时间节点是,在4月末到5月初打完10个城市、到7月份能打下50个城市。
而回归到保证体验感、供应链生产、铺车数量和效率能达到平衡点的本源,还是在小蓝是否有充裕的资金来打赢这场仗。李刚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从第二梯队上升到第一梯度至少还需要三亿美金,“但钱的事情交给我们,我们既然能做这个规划,就是意味着搞定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