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政府管制的呼声甚嚣尘上。
地方政府正在迫不及待的把共享单车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越是在早先城市公共自行车投入失败、越是大城市拥堵病严重的地方,这种积极性越高。
北京:灵境等10条街道禁停,地铁口要有专人看管上海,使用三年强制报废,年满12岁才能骑;
南京:将划50个“绿底白框”停车示范点;
广州:企业后续新增车辆应与政府沟通;
成都:正在加快自行车停车点位的规划。
中国式的悖论正在像一个上帝都无法想象的笑话一样上演,因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责造成公共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在自己提供的解决出行的问题应对方案即将失败之际,面对能够解决问题的新事物,地方政府却在不断地把手伸进共享单车的内衣里肆意骚扰,要求共享单车们回到已经被证明失败的发展道路上去。
一些口含天宪的反发展声音已经开始出现,共享单车走回头路的管制幽灵开始游荡。
两会期间,有代表认为上海应当制定共享单车行业的准入标准,对企业经营规范进行管理,防止大量的共享非机动车无序涌入闹市。
有专家认为,政府应当健全相关骑行交通的立法,应当对骑行交通的行业准入设定门槛;也有政府万能主义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可根据社会需求宏观调控单车投放总量,并且应该学习政府原有共有单车模式,建立车棚、停车桩。
当然,也有人把目光瞄准了怎么处罚老百姓上,要求对乱停乱放的骑行人由政府罚款。
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熟悉的味道,数量管制、行业进入管制、罚款、涨价,每一个新鲜事物出来之后,我们总是看到管制幽灵耐人寻味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身影,以及为之鼓与呼的反发展专家们的政府万能主义论证逻辑。
如果政府能够知道一个社会的单车总量需求,我想经济学家们可能要失业了,一个连自己的房价到底是涨了还是降了都统计不清楚的政府能够知道一个社会到底需要多少共享单车?
可笑至极的是,也有地方政府竟然认为自己真的可以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他的城市需要还是不需要共享单车,广州市交通委竟然要求企业投放新增单车要和自己沟通,实在难以想象,除了刷存在感,对于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有什么帮助?广东交通委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增加自行车公共供给资源,如何优化自己的公交路网解决老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所谓是否应该进入,所谓投放多少,这是一个企业基于市场竞争的要求、自身的承受能力、市场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利润率和投资价值,由企业家自主决策的事情,而且应该是由企业家完完全全自主决策的事情,管制的有形之手对这些企业经营内部事务横加干涉,只能带来市场供给的不足,以及妨害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