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正如所有的法律都不免具有滞后性一样,来自行政部门的监管,总是会与不断涌现出的社会新生事物打着时间差。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初期各种新业务的野蛮生长,还是由此引发的诸多风险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都使得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位格外扎眼。
已连续对互联网金融发布报告长达四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在23日上午再度推出自己的年度观察——《互联网金融报告 2017》(以下简称“报告”), 今年的聚焦点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去年以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上。
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创新与规范发展”,由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杂志《博鳌观察》出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担任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 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任胡滨担任课题负责人和报告发布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过去3~4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 互联网理财等蓬勃发展为重要特征,报告将其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1.0版本”。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 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全面深入地应用于金融体系之中,并逐步呈现出跨界化、去中介、分布式以及智能化等特征,这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金融体系。报告将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称之为“2.0阶段”。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背后的技术因素自然首当其冲。比如,大数据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以及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和 互联网支付等互联网金融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用户画像、精准营销、风险 管控、运营优化和市场预测等方面。
报告称,运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实时处理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及时识别流动性风险,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
再比如,区块链技术更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裨益。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隐私性以及智能合约实现的协议自动执行,可以有 效地解决信用创造问题、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实现更好的隐私保护。报告认为,其“不仅能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还能进一步减轻政府的监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