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电子刚刚诞生之时,消费者所买到电子产品系统都是写死的,所有的软件功能拓展都是由外界的软驱、卡带完成的。这一点,曾经的消费电子大国——日本电子产业做到了极致。随身听的磁带、DV放映机的碟片、游戏机的游戏卡、摄像机的存储卡等等产品,都是这样的套路。
至今日本最后的游戏机产品,还在用着自己独有的游戏卡技术。
除此之外,当年的文字处理器、游戏机、电玩、DV等等都是写死的系统。当1980年代家用计算机出现之后,磁存储技术已经获得飞速发展、机械硬盘容量快速提高,为了支持更广泛的软件功能系统更新才流行开来。也是这一不可阻挡的趋势,促使了王安电脑的死亡。
而日本靠着自己强大的电子产业链,将“游戏卡”模式发扬光大,在美国力推家庭PC市场的时候,日本却在“失去的30年”里将软件产品打包到电子卡片里,推出了游戏机、学习机的形态,随后一路将家用游戏机、游戏掌机一路做大。
而从始至终,游戏卡的模式从未被抛弃过,在整个世界为P2P盗版下载疯狂的时候,游戏卡成了保护版权的最佳形态。
与此同时,微软推出的DAS、DRM软件流媒体版权保护机制则因为无人问津,而无法执行。苹果则采用封闭的操作系统,iTunes商店的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NAND闪存技术越来越发达,软件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日本厂商又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但不得不承认,不管是任天堂的3DS还是索尼的PSP这些老旧掌机,能用古董级别的芯片流畅运行起3D、VR游戏。当时这些掌机被认为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智能手机,可惜他们用的还是游戏卡。等iPhone出世,靠着低廉的价格,新颖的生态顺利抢走了日本厂商的市场。
而时至今日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无论安卓还是苹果,都是靠着强大的硬件性能,来凑合完成刷新闻、发表情包这样的基础应用。
系统升级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经完全变味了。 自从小米靠着每周一更系统的模式,搭建起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系统更新就变成了花哨、无意义、纯粹的商业推广行为的代名词。
现在,每一次系统更新,我们很难看到厂商们主动修补系统底层漏洞,优化手机提样,有的却是增加进无止境无用的软件功能。无论是整合进系统服务里,还是直接强制安装到手机桌面。
这些系统更新早已经是手机厂商们赤裸裸的赚钱行为。
消费电子市场生态,早已变得极为臃肿不健康,虽然集成度极高的智能手机为我们带来现代化的生活,但他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无穷无尽的吞噬毁灭着各行各业,却无法给出符合产品性能的体验,另一边飞速淘汰旧有产品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整个电子行业到了再一次被彻底改革的时候了。用户不应该背负着各种商家“免费奉送”的臃肿不必要的需求。可是新的变革是什么样?整个行业还看不清方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或许我们又迎来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期待一款款更有意思的专属设备来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