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可能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里最具传奇性的细分领域之一,这个市场用最快的速度孕育出了两家独角兽公司,如今双双上市在即。可是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能够得以存活并且进入互金上市第一梯队的原因,正是在恰当的时候,褪去了“校园贷”的身份。
某个角度来看,这好像是上一次校园贷市场兴旺之后又衰落的翻版。2002年商业银行也曾较大力度推行大学生信用卡,后来因为高额的坏账、监管等原因退出市场。
可是事情好像又不太一样。
有数据统计,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2013年为11.5亿元,到2016年达到801亿元,4年增长了近80倍,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以往。新生代的90后、00后们对于消费和借贷的观念已经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需求总要有一个出口,曾经的信用卡,近两年的P2P都是最好的例子。
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去优化满足需求的方式而非彻底阻断渠道。
眼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整治或许是一个机会,在整个行业洗牌之后,如果其中一些校园金融平台能够走向阳光化和合规化,或许将成为兼顾市场平衡需求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