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乱放被损已经成为行业之痛,从中折射的国民素质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受舆论导向,使得大众偏向将个人行为上升到群体层面的心理活动,这在我国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一个青岛大虾感觉丢的是整个青岛市的脸,一位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感觉丢的是整个国家的脸,但这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谁都知道,一个国家甚至仅仅是一片方圆十里的领域,都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崇高道德觉悟,这样的以偏概全其实是没有合理逻辑支撑的,更多的是潜在价值观影响下的情感连接。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而回归到共享单车上,不难看出,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一则负面消息来回地报道放大就很容易形成乱象无处不在的错觉,这就极易导致舆论对整体国民素质的攻击,甚至进而同情起共享单车企业。这很难说后面是否存在推手。
再者,仅就共享单车这个行业来讲,即使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没能避免此类问题的频繁发生。比如法国最大的自助式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虽然现在已经是能够赚取稳定净收益的项目,但从07年启动开始也一直备受单车破坏、丢失问题的困扰。
据Velib的主要合作对象,也是07年单车启动活动的主办方德高集团的数据显示,不到两个月,有250至300辆自行车在巴黎不翼而飞;近一年后,约3000辆自行车被盗;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间,已累计丢失自行车7800辆,被损毁的自行车数量更是高达11600辆。作为欧洲文明的钻石,巴黎在关键时候也掉了链子。
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单车使用和被使用都只是一种商业行为。而商业道德在没有行业规范的前提下都只是一句空话,单纯依赖双方素质进行的商品交换本质上并不是商业模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商业除了利益别无其他。
但如何加强行业规范的引导,尤其是在制止可能出现的问题方面,往往都被众多企业放在了扩张或者盈利之后。这种教训比比皆是,比如没有完善信用体系的P2P,就滋养了无数跑路的骗子。
因为共享单车所体现的不文明现象。这不仅仅是一句国民素质有待提高就能解决的。本质上还是因为企业没有对类似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杜绝惩罚机制,加上每个人的素质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了违规、私藏单车的人越来越多,直至形成规模化现象。